
在致力于使可再生能源更好的满足基荷能源需求的欧盟PEGASUS项目框架下,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日前的一项研究发现,硫磺的燃烧形成的闭路热化学循环为能源的存储提供了新途径,硫磺/硫磺酸的闭环化学循环过程或能够以化学方式大规模储存太阳能,并将白天储存到的太阳能在晚上通过燃烧硫磺释放出来,可帮助生成经济、可靠、可再生的稳定型能源。 PEGASUS项目的长期目标是开发创新型的太阳能发电站。那么此次研究能否实现将反射镜收集的太阳能通过硫磺和硫磺酸的热化学反应存储在吸收器里,并输送到锅炉中燃烧
据塔斯社报道,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和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化学所的科学家合作开发出一种能够将普通窗户变成太阳能电池板的高分子发光材料(光能集聚器),这种新型聚合发光材料,为进一步研制能够将太阳光转化为电能的发电窗体提供了潜在可能性。 科学家预测,以此种高分子发光材料为基体,可生产出低成本薄膜,贴于受阳光照射的普通窗格玻璃或任何其它物体表面,并将集聚的光能转变成电能。 传统的太阳能电池板需要较大面积,价格相当昂贵,而且漫散射光照条件下的光电转换效率颇低。这款集光器由于能够利用环境中常见的散射光线,

近年来,电动车的购买量一直在上升,去年仅美国市场的年同比增长率达到 37%;而在中国,2016 年新能源汽车总产量达到 518,582 辆,同比增长38.8%,纯电动占比81.9%,插电式混合动力占比18.1%。 有预计指出,截至 2022 年,电动车的使用率将大幅提升,届时电动车的预计成本将与内燃机机动车持平。然而,这些估计基于的假定是,现有的锂离子电池仍然将是电动车的主要电力来源。 以特斯拉为代表的电动汽车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但这一速度是否能够加快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电池技术的发展
[中汽协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33.11万辆。2016年,新能源汽车的全年销量超过50万辆,同比增长53%,也一举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新能源汽车消费国。] 随着2016年锂电池及相关产业链的公司年报披露渐入佳境,去年各企业的成绩斐然。我国已是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消费国,今后锂电池的技术是偏向快充还是慢充?快充是否会存在安全隐患、寿命短等问题呢?这一点在市场中一直存有争议。而随着技术进步和对锂电池材料的深入研究,快充技术曾经遇到的难题可能也会一一迎刃而解。 去年业绩
随着补贴退出及平价上网时间点的临近,降本增效无疑是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基本共识,特别是光伏组件这一占系统成本近五成的核心设备,降本潜力被寄予厚望。业内人士测算,光伏组件成本每下降1元,系统成本将下降0.1元;转换效率每提升1%,系统成本会降低5%。 而在组件质量攸关整个光伏电站寿命的前提下,单纯降低成本空间有限,通过提高转换效率进而降低系统度电成本成为行业首选。当下,继续攻克光伏电池转换效率仍是组件企业的头号课题。 21.9%、26%,在多晶太阳能电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纷纷刷新转换效率的同时,

出门在外,最担心的就是手机的续航。而现在,号称是世界上第一款太阳能充电的手机电池问世了。 这款电池名为Hybbi,主要由锂电池和太阳能组件组成。通过直接置换手机原装电池的方式,这种直接充电的方式能量损耗极低,效率是其他太阳能充电产品的2倍。 官方还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安装电池的工具,适用于iPhone 4/4S/5/5S/6/6 /6S/6S /7/7 和三星Galaxy S3/S4/S5/S6/S6edge/S7/S7edge。 当然,官方也提示,拆机会使手机失去保修,所以最好用过保的手机,

RMIT(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新的电极不仅把现有的电能存储技术提高到3000%,而且还为开发灵活、轻薄的一体式太阳能打开了一扇门。没错,我们就是在说不需要充电的手机、笔记本电脑、汽车。 这个灵感是来源于植物。 新的电极设计适用于超级电容器,拥有比常规的电池更大的功率去充电放电。超级电容器已经和太阳能技术结合,但是因为容量不足所以并没有被广泛运用。 RMIT教授MinGu表示,这个新设计借鉴了大自然自身对于“用最有效的方式填补空间挑战”的天才解决方案――通过复杂的自我

当前,在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政策大力支持下,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已经成为应用越来越广泛,占光伏发电系统的总装机容量的比例达到57%以上,成为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不过由于分布式光伏发电处于市场导入期,设计、施工质量良莠不齐,光伏所在屋面的防水问题很容易被忽视,一旦安装时防水层损坏甚至没有防水层则很容易发生了渗漏,不仅影响光伏系统更影响用户房屋的正常使用。 所以今天要和大家探讨一下光伏屋面的防水问题。 屋面如何设置防水 屋面防水处理遵循的一般原则是:宜导不宜堵,即保证节点处理在暴雨积水时能顺
新华社济南4月1日电(记者王子辰)山东和云南的科学家研发了一种“全天候”发电的太阳能电池。纳米研究领域的知名期刊《美国化学会 纳米》和《纳米能源》杂志近日刊登文章,报道了中国海洋大学唐群委教授团队联合云南师范大学杨培志教授团队的这一研发成果。 唐群委告诉记者,“全天候”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是:当太阳光照射到太阳能电池时,并不是所有的太阳能都能被电池所吸收并转换为电能,只有部分可见光被有效转换为电能。为此,他们在电池中引入一种关键材料。在白天太阳光照时,这一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略有提高,同时还
即便是记录在案的最高效率太阳能电池,这个数值也只有 25%,并且,那样的太阳能电池一般由稀有且有毒的材料制成。 如何提高太阳光线利用率,采用成本低廉且对环境友好的材料,一直是科学家们孜孜不倦、亟待攻克的难题。来自挪威奥斯陆大学的一位科学家,给出了一个似乎可行的解决方案。 据 EnergyLive 报道,这位叫 Bengt Svensson 的教授研发的新型太阳能电池,通过运用纳米技术,将两种不同类型材料层融合起来,从而吸收更多太阳光线。 具体做法如下:太阳能电池的第一层由常规的硅组成;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