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固定广告

【专家视点】王金南院士:加快建设零碳园区 打造绿色新质生产力

2025-11-20
新闻来源: 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
查看次数:239
image.png



加快建设零碳园区 打造绿色新质生产力





作者:王金南

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十四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名誉院长,世界绿色设计组织(WGDO)主席》


中国在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实现全经济范围的深度减排与能源体系的革命性转型,展现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低碳转型的战略决心。[1]应对气候变化不仅关乎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在这一进程中,园区作为产业集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关键空间载体,其绿色低碳转型的进度与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双碳”战略的落实与绿色生产力的整体提升。以能效提升驱动节能降碳、以绿电直供和绿证交易重构能源供给,既是国家零碳园区建设的重点任务和举措,也是将国家气候承诺转化为行业减排行动与技术创新的重要纽带。目前,中国园区仍普遍存在能源结构高碳、产业路径依赖、系统效率较低等现实挑战,叠加国际气候博弈日趋复杂,转型任务艰巨。在此关键阶段,必须加快打破传统发展模式,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系统赋能,在园区层面加快培育绿色新质生产力,为实现“双碳”目标筑牢坚实基础。


近年来,零碳园区建设已快速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重点。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2],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要“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3]。2025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为系统推进零碳园区示范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与实施指引[4]。在此背景下,零碳园区正通过制度创新激发技术突破,以点带面推动整体跃升,逐步成为培育绿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场景与关键载体。零碳园区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亟须在发展思路、政策支持、示范引领、评估机制和推进路径等方面持续探索与总结,最终推动园区绿色零碳转型,稳步落地见效。


(1)发展思路。建设零碳园区应坚持系统集成导向,协同推进能源结构优化与产业体系重构,并在实践中持续探索符合区域特征的可操作路径。一方面,有必要在绿电直供与本地消纳机制上持续探索,结合区域资源禀赋的差异化条件,稳步提升可再生能源比重,以实现能源消费结构向高比例清洁能源的平滑过渡[5]。另一方面,应在高碳产业集聚的园区优先开展零碳技术集成示范,通过效果评估与经验总结,逐步破解重点行业减排难题[6]。同时,应积极评估CO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碳汇等碳移除技术在园区层面的适用性与经济性,依托已开展的项目实践为后续零碳园区建设中的技术路径选择提供实证支撑。从长远看,随着碳排放规则加速融入全球贸易体系,零碳园区建设模式的持续探索将有助于增强我国产业在国际绿色供应链中的话语权,并为全球园区低碳转型贡献中国经验[7]


(2)政策支持。为零碳园区构建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需充分认识其在能源结构、产业组织、基础设施与环境治理等多系统协同中的复杂性。当前地方零碳园区建设试点工作虽已展开,但仍面临多重机制障碍:在园区用能方面,以绿电直供为核心的园区能源结构改革,因成本分摊机制缺失、定价机制不完善而受阻;在零碳技术方面,现有颠覆性的零碳技术路径尚存不确定性,示范项目也因缺乏全周期、可预期的激励政策而难以实现规模化推广;在环境治理方面,政策协同不足、减排手段单一,难以系统推动园区温室气体与污染物协同治理。这些现实挑战凸显出政策体系必须从单向供给转向动态适应与持续优化,推动能源、产业、财政等政策工具系统联动,建立基于碳绩效的差异化激励机制,鼓励地方在绿电交易、碳核算、市场融合等关键环节开展制度创新,逐步构建能够有效支撑零碳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政策体系[5,8]


(3)示范引领。通过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示范建设的零碳园区以“先行先试”的方式系统检验技术可行性、政策有效性与经济合理性等核心问题。在实践中,示范园区率先将潜在风险转化为可复制的经验,将试点探索上升为可推广的标准和方法,为城市、行业乃至国家层面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参考与借鉴。示范引领不仅帮助识别和优化技术路径、完善政策体系、评估经济成本效益,还通过实践反馈推动社会接受度和建设模式的调整,从而降低整体转型的不确定性,进而形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为后续更大规模的零碳产业集聚区甚至零碳城市的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和战略指引[5,6]


(4)评估机制。为保障零碳园区建设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推进,亟须建立系统化、可操作的评估机制,对园区减排成效、能效提升、技术应用与管理创新等进行量化跟踪。该机制可初步从以下四个维度加以构建:其一,碳排放绩效,涵盖范围一至范围三的系统核算,以追踪减排进展并检验净零目标实现路径;其二,能源与资源效率,评估可再生能源占比、能源结构优化水平及单位产出能效表现;其三,技术与管理创新,关注低碳技术集成、碳管理服务、负碳技术应用及数字化管理能力;其四,社会经济影响,涉及就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成效、政策执行度与社会接受度。在此基础上,维度体系仍具有进一步扩展空间,可结合实地条件纳入贸易、投融资机制、区域的协同发展等方面的评估指标。通过动态监测与阶段性评估,不仅能够为园区自身优化政策、技术改造与投资决策提供参考,也有助于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实践框架[8,9]


(5)推进路径。我国零碳园区建设遵循“分级示范—由点及面—动态扩展”的推进路径。当前阶段主要集中于打造国家级和省级示范体系,其中国家级示范着眼于塑造顶层标杆,标准严格、名额有限;省级示范则作为推广梯队,相对灵活,两者共同构成先行先试的制度格局。在空间范围上,试点多以“园中园”或功能片区为起点,依托明确边界集中资源探索,降低初期复杂度并积累可行经验。


展望未来,零碳园区建设的核心在于动态扩展:一方面通过分批次新增园区实现规模化发展;另一方面在单个园区内部由片区逐步拓展至全域覆盖。为保障建设质量,推进过程需贯穿动态监测与阶段性评估,试点期满后经严格验收,总结并固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模式,最终推动零碳园区由“单点突破”向“成批推广”转变,形成规模化发展格局[9]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践诺笃行 共同书写全球气候治理新篇章——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的致辞[N]. 人民日报,2025-09-25(01).

[2] 新华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OL]. (2024-12-12). [2025-09-30].https://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41212/f47e778630ec4ff6b51c99d55cef6f43/c.html.

[3] 李强. 政府工作报告[R/OL]. (2025-03-05). [2025-09-30].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503/content_7013163.htm.

[4]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 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发改环资〔2025〕910 号)[Z]. 2025.

[5] 陈东波,杨晨,卢琬莹,等. 零碳园区电力供给侧改革政策设计与应用模式研究 [J]. 中国环境管理.2025,17(5),16-26.

[6] 师曜,严坤,肖皓,等 .“ 煤电化新”系统重构驱动的煤化工园区零碳建设技术路径研究 [J]. 中国环境管理. 2025,17(5),27-37.

[7] 冯宇希,陈梦华,柴国鸿 , 等 .“ 碳关税”倒逼效应下我国零碳园区建设逻辑与创新路径研究 [J]. 中国环境管理. 2025,17(5),38-50.

[8] 周鑫,罗彬,叶倩倩. 零碳园区建设政策创新与实践探索——以四川省为例 [J]. 中国环境管理. 2025,17(5),51-62.

[9] 王金南,阮梓纹,蔡博峰. 中国零碳园区建设内涵及其实现路径和战略研究 [J]. 中国环境管理. 2025,17(5),8-15.

来源 | 中国循环经济

编辑 | 中华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