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务会长】中环新能源控股集团亮相NEX2025,擘画高质量发展蓝图
近日,我会在京成功举办第十九届中国新能源国际论坛暨展示。我会常务会长、中环新能源控股集团董事长余竹云参与“新形势下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主题对话。

在“新形势下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主题对话中,余竹云董事长提出深刻见解。他强调,新能源行业具有周期性波动特征,民营企业需做好长期战略准备,以应对市场变化。在商业运营中严格控制负债率、构建稳健的财务模型是企业行稳致远的关键。目前,中环新能源正通过应用端精细化管理,聚焦多元化场景应用端解决方案,深入挖掘市场潜在机遇,在复杂的市场环境掌握战略主动权。面对光伏行业当下挑战,公司加快推进全球化战略布局,目前已与来自欧盟、中东、非洲、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企业达成合作联系;海外建厂的工作正积极推进中。
余竹云董事长表示,中环新能源高度重视技术团队打造与人才培养,拥抱前沿技术,公司已正式邀请沈文忠教授担任公司首席科学家,全力搭建高层次科研平台,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新能源技术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他高度认可本次论坛的积极意义,并热忱呼吁行业同仁携手共进,以“大浪淘沙虽残酷,鼓足信心向前看”斗志,在产业变革浪潮中锚定方向、坚定信心,共迎发展新机遇。

在“零碳重构 共生共建”零碳园区产业生态共建论坛上,余竹云董事长在致辞中提到,零碳园区建设是响应国家“双碳目标”、推动产业绿色转型的关键实践,目前已从“概念探索”迈入“实践深耕”阶段并取得成效,但仍面临“协同难、落地难、可持续难”挑战。当下,全联新能源商会已将零碳园区建设作为核心工作,通过搭建交流平台、推动标准制定等助力行业发展,未来还将从政策解读、技术对接、生态共建三方面持续发力;并强调行业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与“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深化合作,期待论坛碰撞智慧、贡献方案,共同书写新能源行业绿色发展新篇章。

在光伏创新与应用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所长、中环新能源首席科学家沈文忠教授发表《太阳能光伏前沿技术及产业化发展》主题演讲,围绕光伏领域五大关键方向,深入剖析技术趋势与产业化路径,为行业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演讲中,沈文忠教授指出,晶硅40多年来稳居市场主角,当前占比约98%,度电成本低至1美分/千瓦时,但面临银资源短缺、成本高企问题。他强调,0BB+金包铜浆、钢板印刷、xBC等技术降本空间大,预计5年内贵金属银将被铜或铝完全替代,同时电镀铜技术也取得新进展,激光消融工艺简化了生产步骤。
在电池技术路线方面,TOPCon现有1000GW产能,当前产量400GW,未来仍将维持四五百 GW 规模,第二代技术可引入polySi实现双面钝化;BC电池虽此前受工艺、产业链配套等限制发展较慢,但与TOPCon工艺相似性高,且正面无栅线遮挡、效率高,目前已有22家企业展示相关产品,明年将有更多企业推进其研发与产业化,还带动激光企业及辅助材料开发。
异质结(SHJ)电池具备对称结构,有实现28%以上效率的路径,且低碳足迹优势显著,异质结 + 棒状硅碳足迹低至 366 克,在欧盟即将实施碳关税(约80欧元/吨)的背景下优势明显。不过,过去异质结受设备成本、产业链生态及龙头引领缺失等制约,如今通过双面微晶、转光膜、无主栅OBB+银包铜、薄片化及设备降本等努力,正逐步突破瓶颈。同时,异质结电池无LID衰减、能从根本上抑制 PID,适配垂直安装等新应用场景。
对于未来技术融合,沈文忠教授表示,晶硅电池未来五年接近理论极限,TOPCon、SHJ、BC技术将融合发展,THBC技术作为TOPCon与HBC的结合体,兼具成本与效益优势,有望迈向27%~28%量产效率。
在钙钛矿技术方面,单纯钙钛矿薄膜电池面临量产效率低(未超20%)、成本高、稳定性不足等挑战,与晶硅叠层是其发展必由之路。目前隆基等龙头企业积极研发,已创下 34.85% 的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效率世界纪录。叠层技术中,三端结构因无两端电流适配问题、无四端中间层TCO寄生吸收,耐受性更好,模拟效率达45.3%,成为新方向。

在零碳园区产业生态共建论坛上,中环新能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中环数科副总经理涂娟女士发表了题为“元年已至,未来已来——以‘源网荷储智’一体化构建零碳园区新生态”的演讲 。她指出,新能源行业已进入资产证券化的“黑铁时代”,零碳园区是优质绿色资产的核心载体 。她分享了中环数科在全国多地的零碳园区级及零碳工厂级解决方案,展示了如何通过顶层设计、零碳投资、虚拟电厂和碳交易服务,为地方政府实现产业升级与绿色化转型。
来源 | CNECC
编辑 | 中华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