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X2025:可持续替代燃料发展论坛】市场机制赋能,共启绿色交通新时代
9月17日下午,作为第十九届中国新能源国际论坛暨展示(NEX2025)的前瞻性议题板块,“可持续替代燃料发展论坛”同期召开。论坛汇聚了来自产、学、研各界的权威专家与行业领袖,共同探讨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绿色甲醇、绿氨等替代燃料的技术进展、政策环境与商业化路径,旨在通过市场手段破解产业化困境,为交通、航运等难减排领域的深度脱碳贡献智慧。

本次论坛由全联新能源商会低碳减排专业委员会主办,美国环保协会(EDF)承办,并得到了中国化工节能技术协会、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的协办支持。会议由全联新能源商会低碳减排专委会执行主任委员单位、美国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碳市场主任刘洪铭主持。



中国化工节能技术协会党支部书记韦志浩先生代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与装备部主任、中国化工节能技术协会秘书长李永亮进行致辞,强调了发展可持续替代燃料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意义,并介绍了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等企业在生物航煤领域取得的技术突破与应用成果。

全联新能源商会低碳减排专委会执行主任委员、美国环保协会副总裁秦虎先生在致辞中指出,国际航空和海事领域的低碳转型正从共识走向强制实施,中国在氢、氨、甲醇及SAF方面已积极布局,未来需通过明确市场导向、完善市场机制和配套基础设施,推动可持续燃料的大规模应用。

大连海事大学航运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张爽女士详细解读IMO净零框架下的船用可持续燃料转型路径,深入剖析了其燃料温室气体强度(GFI)标准与“100美元/吨”和“380美元/吨”等多层级、非直觉的碳定价经济要素,指出船东需在“刚好及格”与“追求卓越”之间做出理性的合规路径选择。

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交通知识分享中心主任郭杰先生分析了国际国内交通运输能源转型的现状与未来,指出公路货运减排已有多种解决方案,而真正的挑战在于航空和海运领域,其核心解决方案在于替代燃料的开发与应用,这需要多部门协同,完善政策规划与标准规范。

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有限公司技术中心高级研究员唐志昂先生分享了国际航运业脱碳政策与可持续燃料认证体系,重点介绍了ISCC(国际可持续发展与碳认证)的认证框架、可持续原则、追溯性要求及温室气体减排计算方法,为我国建立自主认证体系提供了借鉴。

美国环保协会(EDF)碳定价高级顾问巴特先生通过视频介绍了国际“订购和申报”(Book and Claim)方法的现状与展望,探讨了该机制如何在物理供应链之外,通过证书交易的方式灵活匹配可持续燃料的供需,加速市场发展。

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ICAP)高级经理陈志斌先生解读了欧盟碳市场(EU ETS)对航空航海领域的约束与激励。他阐述了总量控制下的碳市场如何通过提升化石燃料成本,使SAF等低碳产品变得“相对便宜”,并通过配额拍卖收入反哺新技术研发,从而撬动行业转型。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新能源发展中心副主任靳宝贻女士探讨了化工行业绿色发展与新兴绿色燃料的耦合路径。她分析了绿氨、绿色甲醇等燃料在技术路线、产能现状、成本经济性及市场消纳方面面临的瓶颈,指出化工行业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燃料产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互促进。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顾阿伦女士分享了气候投融资助力航运业绿色转型的研究成果。她估算了航运业(内河及远洋)转型的资金需求,并对比了国内外在债务、股权等融资工具应用上的实践与差异,为构建有效的航运业气候投融资框架提出了政策建议。

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总经理助理肖斯锐先生基于地方碳市场的实践对航空航运业减排进行了思考。他分享了广东将航空业和港口纳入碳市场的经验,并探讨了未来将航运业纳入管控的多种潜在机制路径,包括碳普惠、强制碳市场以及参考IMO框架的创新机制等。

在圆桌对话环节,来自中环联合认证中心的副总经理刘清芝、交通运输部环境保护中心的研究室主任吴震、国泰航空有限公司的气候行动总监邢子恒以及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战略研究部总经理丁嵩冰等代表,围绕可持续燃料面临的挑战、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政策建议展开了热烈讨论。与会嘉宾认为,当前产业面临成本高昂、供应不足、标准不统一等多重挑战,未来发展亟需建立国家主导的认证体系、完善基础设施规划、通过多元化的市场机制和金融工具分摊应用成本,并加强全产业链的协同努力,共同推动替代燃料时代的加速到来。

最后,全联新能源商会秘书长曾少军先生为论坛做总结致辞,他感谢了各方对论坛的支持,并强调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韧性,呼吁各方共同努力,为实现绿色交通和改善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
来源 | CNECC
编辑 | 中华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