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固定广告

【行业声音】聚焦零碳园区建设 新能源企业家共献发展良策

2025-07-24
新闻来源: 全联新能源商会
查看次数:1011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时代发展大势,净零排放已成为全球行动。零碳园区作为“双碳”目标下推动能源低碳转型、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绿色升级的重要载体,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日前,全联新能源商会在合肥召开零碳园区交流会,深入探讨零碳园区建设的前沿理念、技术路径与实践经验。会上,行业专家、新能源企业家纷纷发声建言,为零碳园区高质量发展探索可行路径。

image.png


政策先行,为零碳转型谋篇布局


自去年年底以来,国家一系列政策文件陆续出台,为零碳园区的建设提供了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零碳园区”概念,并将其明确列为2025年的重点任务之一,为后续政策制定和实践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初,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等机构多次强调加快建立零碳园区、零碳社区和零碳乡村,以构建全方位的零碳社会生态。2025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明确指示:“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工作,建立一批零碳园区和零碳工厂。”同时,国家发改委发布《零碳园区建设方案》(征求意见稿)、工信部印发《工业企业和园区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设指南》,零碳园区建设从概念探讨阶段步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成为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抓手。


有关企业表示,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各地方政府积极行动,零碳园区发展要求日益明确,推动了零碳园区理念在工业、能源等关键领域的落地。特别是今年6月,江苏省发布《零碳园区建设指南》,成为首个以“建设指南”形式发布零碳园区的地方标准。《指南》涵盖能效管理、能源系统构建、基础设施升级、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发展、运营管理、绿色低碳创新等核心内容,为零碳园区建设提供了全流程的操作路径。


潜力巨大,新能源产业大有可为


作为产业集聚的核心空间,产业园区具备规模化减排的天然优势,通过集中管理、资源循环利用和技术集成应用,能够快速实现减排规模效应,同时吸引创新要素集聚,形成绿色产业集群,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目前,全国现有工业园区数量超过1.5万个,其碳排放占全国总量的30%以上,零碳改造迫在眉睫。近期,国内已有70多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明确提出创建零碳园区目标,且每个经开区要在2025年至少启动1个零碳园区创建工作,预计2025年,国家级经开区至少有300个零碳园区开启建设,直接投资规模超千亿元。据相关机构测算,到2030年,我国零碳园区相关产业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带动新能源装备制造、智能电网、储能技术、碳管理等多个领域协同发展。


会上企业表示,展望未来,零碳园区领域将迎来技术、政策、资本的多重变革。能源数字化、源网荷储一体化、智能管控系统将加速普及,数字能碳管理平台将从监测工具升级为调度中枢,驱动源网荷储实时优化,碳捕集、氢能等技术的成熟应用将为园区减排提供更强支撑;新能源全面入市可有效激活零碳园区本地电源类资产,绿色能源收益将进一步放大;绿色金融工具创新将深度融入园区建设,碳交易市场、绿色信贷、ESG 投资等将有效撬动社会资本。在此过程中,新能源等绿色产业将率先受益。


多场景应用,创新方案持续探索中


“零碳园区”概念虽提出不久,但我国已有15年低碳园区建设的良好实践经验,特别是有着近5年地方基层创新实践的基础,加之我国新能源产业在市场规模、产业链完整性等方面具备显著优势,零碳园区建设已从试点示范阶段开始迈向规模化推广,一批典型案例已初步展现“中国方案”的可行性。


据会上企业分享,零碳园区建设路径可遵循“选址-摸清碳排放基数和管理基础-建立考核指标体系-因地制宜,制定创建重点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分工-跟踪评估,动态调整”五大步骤,结合微电网、虚拟电厂、新能源+交通、零碳智慧建筑、综合能源管理等演化出多样应用场景。以商会常务会长单位日出东方为例,日出东方以光储充热+智慧能源管理系统为核心的综合能源体系,通过电网、热网、冷网三网协同模式,实现电、热、冷联产、联储、联供,创新性地将微电网技术融入零碳园区建设中,成功打造了光储充一体化示范项目,并通过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实现能源数据可视化和智慧运维。其解决方案不仅适用于工业园区,还可扩展至商业综合体、社区等多场景,助力全社会加速迈向零碳未来。


现实挑战,需多方参与协力破局


尽管零碳园区发展前景广阔,但当前在规模化落地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商会常务会长、中环新能源控股余竹云指出,零碳园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行业组织等多方主体协同参与、共同发力。


一是政策协同与市场机制的完善。当前,零碳园区建设涉及能源、电力、环保等多个领域,政策碎片化问题依然存在。例如,绿电直供政策在不同地区的执行标准不一,电力市场化交易机制尚未完全覆盖园区用户,微电网、虚拟电厂等新型模式的准入与运营规则仍需细化。突破政策层面的关键,需要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政策协调机制,加快完善绿电交易、碳定价、可再生能源消纳保障等市场机制,为园区零碳转型提供稳定的政策环境。


二是技术集成与初始投入的平衡。零碳园区建设需要新能源发电、储能、智能电网、碳捕集等多种技术的系统集成,技术复杂度高且初始投资巨大。对于改造升级的存量园区而言,面临着既有设备淘汰与新设备投入的成本压力;而新建园区虽然可以从零规划,但也需要在初期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金融支持”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降低企业初期投入压力,同时推动技术创新降低设备成本。


三是标准体系与评估机制的建立。目前,零碳园区尚无统一的建设标准与评价体系,不同园区的建设水平参差不齐,难以进行横向比较与经验推广。当务之急是加快制定零碳园区的界定标准、技术规范与评价指标,明确碳排放核算方法、能源系统效率要求、可再生能源占比等关键参数。同时,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对园区零碳目标的实现进度、技术应用效果、经济效益等进行动态监测与考核,确保零碳园区建设的质量与成效。


四是人才支撑与产业协同的强化。零碳园区建设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融合,需要大量兼具能源技术、信息技术、碳管理等复合背景的专业人才。当前,行业人才缺口较大,制约了技术创新与项目落地。此外,零碳园区建设需要设备制造商、能源服务商、科研机构等多方主体的协同配合,但目前产业链协同机制尚未成熟,存在技术对接不畅、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

来源 | CNECC

编辑 | 中华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