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研合作】清华大学姚丹亚教授一行到访商会,共探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发展
日前,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博士生导师、车路协同技术奠基人姚丹亚教授,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常务理事张学铭到访秘书处,与我会常务副秘书长史利民等就商会新能源汽车专委会组织建设、车路协同技术产业协同与生态共建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在座谈会上,我会会员事业二部主任何彦德首先介绍了商会的背景、会员结构、特色工作及行业影响力。史利民常务副秘书长则详细说明了商会新能源汽车专业委员会的筹备进展,并表达了与姚丹亚教授团队深化合作、实现资源整合的期望。
姚丹亚教授回顾了我国车路协同技术的发展历程,从 2009 年首次提出理论,到 C-V2X 成为国际主流标准,实现了跨越式突破。他指出,车路协同技术在提升交通效率、保障交通安全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是未来智能交通发展的关键。
双方就如何发挥各自平台优势,在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等方面达成了共识。张学铭常务理事表示,“两会”报告为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及光储充一体化明确了发展方向。他提议,三方应构建 “政策-产业-技术” 三角支撑体系,推动中国新能源和汽车产业从 “单点领先” 转向 “系统主导”。
政策端:依托全国工商联的政企桥梁作用,推动车能融合标准制定与场景开放;
产业端:发挥新能源协调的产业聚合优势,核心在于以新能源为纽带,打破单一领域壁垒,推动光储充一体化、人工智能、智能网联、低空经济、信息安全、氢能等多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
技术端:以姚丹亚教授团队的车路云协同、交通大数据建模等核心技术为引擎,加速技术产业化落地。
最终目标是形成 “移动储能单元 + 城市神经节点” 的智电融合体,通过能源替代奠定生存基础,以 AI 与数据驱动构建竞争力内核,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力。
此次交流为新能源汽车专委会的筹建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车路协同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打开了新思路。未来,三方将进一步深化合作,携手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博士生导师姚丹亚教授,是中国车路协同技术科研奠基人之一,同时担任交通运输部特聘顾问、国家863项目首席科学家,以及京雄高速(河北)自动驾驶测试示范项目负责人。此外,他还兼任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创新联盟V2X工作组组长、智能车路协同技术创新产业联盟秘书长。姚丹亚教授于2009年率先提出车路协同理论,推动C-V2X成为全球主流标准,其研究成果已被美国、欧盟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企所采纳。
来源 | CNECC
编辑 | 中华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