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固定广告

【公益沙龙】“AI赋能建筑节能”活动顺利举办

2025-07-03
新闻来源: 全联新能源商会
查看次数:240





近日,由全联新能源商会新能源AI专委会(筹)、常务理事单位链宇科技、中建科工联合举办的第210期中华新能源沙龙——“AI赋能建筑节能”活动以线上形式成功举办。本次沙龙聚焦人工智能技术与建筑节能领域的深度融合,探讨前沿技术、共享实践真知,为行业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吸引超500名能源与建筑领域代表参与。


全联新能源商会秘书长曾少军博士在致辞中指出:“我国建筑与建筑业建造能耗已超过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45%,碳排放总量高达50亿吨以上,占全国能源相关碳排放的48%以上。其绿色转型已从‘选择题’变为‘必答题’,AI正驱动建筑从‘能耗体’向‘生命体’进化。”人工智能凭借强大的数据分析、智能决策和预测能力,正为建筑节能打开新的可能性,通过智能控制、用能管理、故障诊断等手段,不仅能有效降低建筑能耗,更能提升运行效率和用户体验。他强调,尽管AI在建筑节能的应用面临技术成熟度、数据安全、传统模式阻力、复合型人才缺乏及标准体系待完善等挑战,但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协同合作是破局关键。本次沙龙正是交流思想、凝聚智慧的重要平台,期望各方共同努力,开创AI赋能建筑节能的新篇章。



APEC可持续能源中心研究员、天津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讲师严哲星博士以《APEC可持续城市建筑节能与碳中和路径研究》为题发表演讲。他从全球视角分析了城市作为实现碳中和主阵地的重要性(占全球能耗78%以上,碳排放70%),并分享了APEC框架下城市能源转型的经验。聚焦建筑领域,他深入探讨了建筑电气化加速与可再生能源替代的关键作用,并指出AI技术在建筑节能领域的赋能主要体现在智能监测与优化、数字孪生技术、大数据分析、智能调节及预测维护等方面,尤其是在建筑能源管理系统(BEMS)中扮演核心角色。严博士还以“既有校园零碳化改造”项目为例,展示了AI结合光伏、储能等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及显著成效,并提出了数据获取与安全等需要关注的问题。



链宇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CEO秦宇迪博士带来《AI创新建筑节能新探索》的主题分享。他阐述了在“双碳”目标与电力市场化改革背景下,深度融合建筑、交通(电动汽车)与电网的必要性。秦博士提出,AI是解决用户侧能源资产管理复杂性的核心驱动力,尤其在建筑节能领域,其独特价值在于无需大规模更换设备,仅通过轻量化改造和AI算法即可实现显著节能效果(案例显示可达16%-40%)。他详细介绍了链宇科技的AI建筑节能管理系统,该系统基于强化学习和Load-FM多源负荷预测基座,实现对中央空调、IDC制冷、冰蓄冷等系统进行“设备级预测+系统级联动+策略级优化”的闭环控制,在保障安全与舒适性的前提下,主动实时调整系统策略,实现全局最优运行。同时,建筑节能‘AI-Raas’(AI Result as a Service)模式,即“按效果付费、节能分成”,降低了用户尝试新技术的门槛和风险。



中建科工创新研究开发院智慧能源研发中心主任曾骥敏博士以《建筑赋“能”零碳未来:AI建筑能源研发创新及实践》为题进行演讲。他从中建科工的实践角度出发,介绍了围绕“产品+ 技术服务”的研发创新路径。产品研发包括:光储直柔能量魔方(降低绿电损耗与成本)、模块化储能(工商业稳定用电)、固态电池户储(高安全家居化)、超级电容电梯节能(工地节能率超50%)、V2B充电桩(移动储能)等。技术服务涵盖:综合能源工艺包、氢能利用、储能动态增容、智慧能源运维控制以及AI驱动微网智能协同、绿电交易、合同能源管理等核心专业能力。曾博士还分享了中建科工在中建科工总部大厦储能、模块化驿站户储、乡村宜居房微电网、光储充放一体化超充站、低碳园区等多个场景的成功应用案例,展示了AI技术在优化建筑能源系统、助力实现零碳目标方面的强大赋能作用。



活动期间,链宇科技副总经理、政府关系总监张倩女士正式发布“链宇科技AI建筑节能管理系统”。她强调该系统以AI算法为核心,打破依赖堆砌硬件和经验调控的传统模式。通过轻量化改造(平均48天上线),结合自研算法、边缘智能设备及AI数字化平台,形成三层闭环控制,在不影响末端舒适安全前提下,大幅提升系统能效,具备成本低、改造轻、保障强、适应广、全局优等的特点。张倩表示,链宇科技期待携手伙伴,以“技术+生态”双轮驱动,推动智慧节能走向“千楼万宇”。


本次沙龙由商会会员事业三部助理主任、新能源AI专委会(筹)副秘书长倪晓春担任主持人。沙龙汇集了政策研究、技术创新与工程实践的多元视角,深入探讨了AI赋能建筑节能的巨大潜力及实施路径,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分享与合作机会。全联新能源商会及新能源AI专委会(筹)将不断打造高质量平台,推动AI与新能源、建筑节能的深度融合,助力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

来源 | CNECC

编辑 | 中华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