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 | 曾少军:新能源只有与传统产业结合,才会结出美好果实
2016年6月14日,“第二届绿色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论坛”在京召开,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专业副会长曾少军博士应邀出席本次活动,并发表题为“中国新能源现状与应对气候变化策略”的演讲。
论坛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大卫主持,国家能源局副局长王晓林、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杨庆、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项目执行总监李琳、北京环交所总经理梅德文等出席会议。王晓林副局长在会上表示:“2015年,我国水电、核电、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分别达到3.2亿千瓦、2600万千瓦、1.3亿千瓦和4300万千瓦,‘十二五’年均增速分别为8.1%、19.2%、34.5%和178%。光伏发电增速远超其他清洁能源,引人注目。下一步,中国将继续坚持优化能源结构的大方向,力争2020年光伏装机达到1.1亿千瓦。”此外,王晓林表示,中国愿与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进行深度的能源技术合作。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清洁能源投资国,能源技术合作前景十分广阔,双方可按照《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的要求,加强分布式能源、智能电网、储能等重点创新领域的合作。
“事实上,从2012年以来,中国的清洁能源投资连续几年都是世界第一,光伏的发展是除风能以外最重要的推动力”,新能源商会专业副会长曾少军认为。
据招商新能源首席执行官李原介绍,光伏电站,尤其是集中式的地面电站,一个100兆瓦的项目就需要近10亿元的投资,很多项目在西北光照较好的地区,但是这些地区经济相对欠发达,当地收入水平普遍不高,因此大型地面电站的建设将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就业和税收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对太阳能电池、组件等相关产业也会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但是硬币的另一面,光伏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仍有忧虑。由于技术和电网的制约,光伏企业仍然离不开补贴,“三北”地区严重的弃光消纳问题至今未能解决,部分地区光伏投资仍存在“虚火过热”,在光伏行业快速增长的当下,需保证良性可持续发展的“小船”不翻,这根弦仍不能断。
对此,新能源商会专业副会长曾少军认为,首先,以太阳能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在未来发展中,一定要强调鼓励民间投资。 “‘新’往往意味着风险,根据经济学原理,风险最大的产业才是收益最大的产业,所以民营企业有很大的积极性。”曾少军说,民营企业的加入,会给产业带来持续的创新升级动力。其次,新能源发展要强调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需要筹集资金、技术转移,光伏等新能源领域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国际合作既可以在技术与资金方面互通有无,也可以减少中国光伏企业遭遇欧美“双反”冲击的概率。此外,光伏等新能源未来发展必须与传统产业相结合。比如渔光互补、农光互补、光伏建筑、光伏动力汽车……光伏+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不但部分解决了光伏发电上网消纳难的老问题,还带动了传统产业的升级。
“光伏等新能源只有与传统产业有效结合,这朵美丽的花儿才会结出美好的果实。”曾少军说。
(本文转编自新华社6月16日《清洁能源“阳光升起”,如何可持续?》,记者安娜、赵超、李滨彬)
联系我们
电话:010-63100807
传真:010-63107703
邮箱:office@cnecc.org.cn
商会官网:http://www.cnec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