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副会长】贝盛光伏:从0到N的贝盛,“光储”与“绿电”的进阶之路
贝盛控股,起源于羊绒行业的珍贝集团,自2008年进入新能源领域,经历了光伏产业的起伏。面对2011年欧美的反倾销调查,贝盛光伏通过创新管理和市场拓展实现自救,逆势增长海外市场。随后,贝盛控股拓展至新能源投资、电力工程、光伏建筑一体化等领域,建成多个光伏电站,并成立贝盛电力涉足售电业务。贝盛储能的成立标志着公司从光伏向光储融合转型,提供全面的新能源解决方案。贝盛控股现已发展为覆盖新能源全产业链的综合能源企业,其成功转型体现了顺应行业变化、稳步发展的策略。
从0到N的贝盛
“光储”与“绿电”的进阶之路
自1997年国家推出“光明工程”计划开始,出现了中国第一批现代光伏企业。此后20多年,新能源发展风云激荡,仅光伏领域就经历了“三起三落”(如果算上现在已经是“四起四落”)。在这个过程中,有太多企业登上舞台中央,又以令人惋惜的方式落幕。
如果把中国新能源产业比喻成疾驰向前的单轨列车,有的人正准备上车,有的人已经下车,还有的人始终在车上。坐最久的乘客,看了最长的风景,自然对这趟旅途有更深刻的体会。这些资深乘客中,就有贝盛。
在湖州,珍贝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作为中国羊绒行业巨头,业内素有“北有鄂尔多斯,南有浙江珍贝”之称。这背后,浓缩着三十年的创业过程。珍贝从只有6人、创业资金不足600元的家庭小作坊,逐步发展为拥有员工数千人、固定资产数十亿元的国际性企业。
斯宾塞·约翰逊曾说:“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即使是稳坐钓鱼台的行业巨头,也需要有迎接变化的心理准备。既然终究要应变,不如主动求变。
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从来不缺商业机会。在这繁多机会中,珍贝看向了能源。
能源变革是工业革命的根本动力,其中不仅蕴含了巨大的商业潜力,更有着非凡的社会价值,十分契合企业“共识、共享、共赢”的价值观。经过一系列调研和准备后,2008年,浙江创盛光能源成立(后更名为:贝盛绿能),一年后,贝盛光伏成立。羊绒巨头的新能源之旅正式开启。
人类的赞歌是勇气的赞歌。跨界之后,贝盛光伏迎来了开门红,仅用一年时间就创造了1.5亿元的产值。很快,贝盛光伏又上马二期工程,投资4亿元引进新的5条生产线。年轻的贝盛准备撸起袖子拼一场。
不过,正如OpenAI创始人萨姆·奥尔特曼说的那样,“你越有雄心,世界就越想打击你。”
成长迅猛的中国光伏产业引起了欧美的警觉。2011年,SolarWorld联合其他6家生产商申请针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次年,美国商务部裁决税率为31.14% ~249.96%,欧盟也紧随其后。
猝不及防的贸易战使中国光伏产业链上下游超过350家企业破产,其中不乏巨头。贝盛光伏同样面临着生死存亡之刻。
在最艰难的时候,贝盛并非没有动摇过。但是,骨子里不服输的企业精神和对内对外的责任感,让贝盛没有轻易放弃。
既然不言弃,就要思变。产业危机没有办法控制,但可以对企业自身进行创新。通过在管理和市场两个方面的针对性调整,贝盛开启了自救。其中,尤其注重对于市场的开拓。贝盛光伏逆势而行,扩大海外市场布局,设立德国、日本、澳大利亚3个分公司,并在2013年欧洲双反案中最终成为应诉企业顺利拿到配额。2013年,贝盛海外出口额同比2012年增加500%,在行业内率先实现扭亏为盈。
<< 海外光伏项目 >>
在市场开拓外,贝盛开始在新能源产业布局上有更多思考。贝盛光伏,正在一步步走向贝盛控股。
2013年,贝盛新能源成立,布局新能源投资开发、电力工程总承包、光伏建筑一体化和智慧综合能源板块。自此,贝盛的脚步从产业链中游组件迈向下游的项目投资。在“稳、准、快”的行事风格下,2014年便建成浙江第一个10MW分布式光伏项目。到了2017年,贝盛新能源已经累计建成光伏电站500MW,三年时间翻了50倍。
<< 渔光互补项目 >>
依托自身发电资源,2019年,主营售电业务的贝盛电力成立。贝盛控股的新能源版图开始向下触达更广泛的用户群体。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售电公司将在未来承担更重要的角色。
如果说贝盛新能源的成立象征着贝盛控股从“幕后”产品走向“台前”投资;那么贝盛储能的成立,则是贝盛控股从“光伏”走向“光储融合”的重要一步。
通过补上储能的拼图,贝盛开始提供“光储+”的一站式新能源解决方案,投资项目类型从“分布式光伏”延伸到了“光储充+”的全方位场景。不仅如此,在分布式光伏并网受阻和工商业分时电价政策更改的大背景下,新能源资产的运维能力关乎整个项目的收益。贝盛凭借过去多年电站运维经验,在“光储充+”运维业务上也具备竞争力。
<< 贝盛工商业储能项目 >>
至此,贝盛控股作为新能源产品制造商及新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逐步贯穿了从上游原材料到下游风光储充一体化项目的产品、投资、EPC、运维及售配电的新能源价值产业链,形成以光储产品研发制造、新能源项目投资开发、电力工程总承包、项目运维服务、电力交易等为核心业务的综合能源企业。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虽然“集中一点,登峰造极”很好,但是市场竞争偏爱全面的“六边形战士”。制造业更是讲究木桶效应,每一个部分都要懂,每一个部分都要好,最好不留短板。看似是对企业提出了近乎全能的苛求,但实质上,考验的是企业的洞察力与实事求是对待产业规律的态度。
贝盛控股的发展历程,并不是一上来就摊大饼式多元布局。而是一步一个脚印,根据行业变化和自身需求,顺其自然发展到了今天。可以说,每一步都有上一步埋下的伏笔。在行业喧嚣,齐头并“卷”的当下,这种沉着或许尤其可贵。
负重前行的新能源产业什么时候迎来岁月静好之刻,尚不得而知。但是,未来一定属于那些具备耐心、潜心修行的人。谁若能“走暗路、耕瘦田、进窄门”,市场一定会给其丰厚的回报。
来源 | 贝盛储能
编辑 | 中华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