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固定广告
NEX 2025

【应对川普2.0】容百科技:支持新能源优势企业协同出海,建立全球供应链

2025-02-22
新闻来源: 全联新能源商会
查看次数:1153





近日,为深入了解近期特朗普上台后已发布及拟实施税收政策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为政府高层决策、从国家层面制定针对性应对措施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我会受全国工商联研究室委托,组织6家重点新能源企业参加行业调研座谈会,为积极应对特朗普税收新政建言献策。商会副会长、宁波容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孙辉参加会议,分享了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保持优势地位的经验与建议。

image.png


一、容百海外业务布局及发展现状


近两年美国、欧盟相继发布《通胀削减法案》(IRA)、《欧洲关键原材料法案》等政策,旨在强化本土新能源供应链建设,并摆脱对中国制造的长期依赖。基于对中西脱钩及贸易冲突的政策预判,容百已提前布局海外业务且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公司在韩国、欧洲、北美等地设立了生产基地和研发机构,形成了全球化的生产和服务网络。在韩国,容百一期2万吨/年三元材料产能已经完成建设,2024年通过了国际客户的认证审核,产能持续提升,于四季度实现单月满产,并首次盈利。为配合国际客户需求,二期4万吨/年产线将进一步提高产线的能效及制造水平,有望于2025年上半年开始试生产。投产后,该产线将与一期项目共同形成规模化效应,进一步助力公司提升盈利水平。在欧洲,2024年公司以低成本完成了欧洲波兰项目并购,并开始进行首期 2万吨项目建设论证,在欧洲正极产能布局上取得先机。在北美,2024年公司完成了北美子公司注册工作,北美区域工厂选址和资本运作正在稳步推进中,并与国际客户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上,公司积极推动全球其他地区的考察与选址工作,将进一步夯实公司的全球化领先优势。


二、美国关税政策现状、预判及对新能源产业的影响分析


近两年西方国家针对中国新能源产业政策频出,2022年8月IRA法案致力于将中国产能排除在外,2024年5月14日,美国宣布对中国的电动汽车关税率从25%提高至100%,锂电池关税率从7.5%提高至25%。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更是频繁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2025年2月1日,特朗普再度签署行政令,对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加征10%的关税,自此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关税均提升至35%,上游原材料关税也同步提升,如三元正极35%,三元前驱体38.7%。本次加征10%有可能并非是最终执行水平,4月特朗普政府基于对拜登政府301复审结果,可能对中国进一步加征额外关税。


高额关税对中国新能源产业造成巨大冲击:


第一、削弱中国新能源企业全球竞争力。中国在2015-2020年期间实施白名单和补贴措施,有效推动了国内动力电池和上游产业链的发展。当前我国在全球电池产业链中市占率领先,根据行业统计数据,电池市占率为75%,三元材料62%,铁锂材料100%,负极95%,隔膜86%,电解液95%,同时相关装备制造业也得到迅速发展。我国的制造能力和产业链优势明显,已经在新能源领域占得先机。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电池和原材料技术层面,与日韩各有优势,总体稍有优势但并不突出。如锂电池制造技术方面,总体上日韩的电池制造水平要高于我国大多数电池公司的水平。在三元方面,日本的住友,韩国的ECOPRO、LGC、L&F与我国的三元材料企业处于同等水平。加征关税将直接增加中国企业进入美国市场的成本,打破原有的中国生产、全球销售的供应模式,进而削弱全球市场竞争力。而日韩竞争对手则有机会抢占美国市场,最终可能导致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变化。


第二、中国整个新能源供应链遭受冲击。新能源产业的产业链较长,涉及上游的原材料供应、中游的零部件制造以及下游的整车组装和应用等多个环节。关税政策不仅影响我国新能源企业的出口,还通过产业链传导机制,对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和中游零部件制造商也产生冲击。例如,三元正极关税的提高将导致上游硫酸盐、碳酸锂等精炼环节的利润同步受到挤压。


第三、加剧国内市场“内卷”。电池行业集中度较高,而上游电池材料企业产能过剩,议价能力弱,合理利润受到挤压,长此以往企业难以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如2024年国内三元正极产能约198万吨,而产量不足100万吨,产能利用率仅50%左右。美国加征关税将限制中国企业依托国内产能向外拓展市场,不利于企业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也不利于行业的整体结构优化和升级,从而加剧国内市场的内卷及恶性竞争。


第四、阻碍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电池行业是一个与市场、与客户共同创造、共同进步的高度市场化、竞争激烈且全球产业链深度融合的行业,在全球化背景下,技术的交流合作是推动创新的核心动力。如果中国产品因关税限制无法触及海外更多客户,则将难以接触到前沿技术理念以及市场需求,由此可能会陷入技术研发的相对封闭状态,从而削弱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而对中国在新能源产业保持技术领先地位带来挑战。


三、建议


基于上述影响,我们在此形成三点建议:

第一、建议政府层面积极对接,就关税政策开展磋商。美国的加征关税措施对中国新能源出口企业造成巨大冲击,损害中国的经济利益,同时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的行为严重违反了世贸组织规则,是典型的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做法,因此建议政府层面通过磋商解决贸易争端,尽最大可能消除关税对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冲击。并且双方尽管存在贸易摩擦,但中美之间仍有广泛的经济联系。双方在多个领域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磋商可以找到互利共赢的解决方案。


第二、建议鼓励国内头部且有海外经营能力的企业出海投资,同时限制盲目出海,避免恶性竞争、海外内卷。具体依据有如下四点:


  • 首先,从市场增量空间看,2024年中国新能源渗透率已超过40%,而海外市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普遍较低,尤其是作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的美国新能源渗透率只有10%左右,增量空间巨大。目前电池、材料企业均将美国市场作为重点开发对象,如LGES、SK on、SDI 后续扩产均以北美为主,其配套正极材料企业如ECOPRO、LGC、POSCO等也均有北美建厂计划。在高关税背景下,如果中国企业不出海建厂配套,则可能会给竞争对手发展空间。同时如果放弃欧美及相关的市场,我国企业相对竞争对手的经营规模将会受到明显的限制,这对我国继续保持这一领域的优势地位也是很不利的。

  • 其次,从政策立足点看,特朗普关税目的之一在于消除贸易逆差,促进制造业回流,增加本国就业,当前并未限制中国企业赴美投资,并且特朗普在过往讲话中表示欢迎中国车企到美国设厂。

  • 再次,从风险管控看,中国企业已经具备相关能力。我国电池产业中真正市场化的上下游企业是可以出海的。海外子公司只要不放弃控股权,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可以保持一致。企业将设法不让技术泄密,不让最先进的技术外流,让独有技术保持代差,并且现在国内新能源产业链上的头部企业已经具有很强的信息安全以及知识产权保护能力。

  • 最后,尽管海外市场前景广阔,但部分企业如在缺乏充分准备和战略规划的情况下盲目出海,将导致海外市场竞争加剧,上演内卷海外化和恶性竞争的现象。最终不仅损害出海企业的利益,也影响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国际形象。因此政府需要对企业的技术实力、资金状况、市场策略、风险评估等方面进行综合审查,确保企业具备足够的实力、资源和能力应对海外市场的挑战。


第三、建议中国新能源优势企业协同出海,建立全球供应链。通过共享资源、技术和市场信息,企业间可以形成优势互补,降低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协同出海有助于避免同质化竞争和内卷,促进企业间的合作共赢。建立全球供应链不仅能确保原材料的稳定供应,还能优化生产和销售流程,提升整体运营效率。此外,这种合作模式有助于中国新能源企业在国际舞台上树立团结、创新的良好形象,共同开拓海外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

来源 | 容百科技

编辑 | 中华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