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固定广告
NEX 2025

【行业资讯】生物质能碳捕集与封存技术(BECCS)是一类特殊的CCUS技术

2025-01-14
新闻来源: 全联新能源商会
查看次数:1069




生物质能碳捕集与封存技术(BECCS)是一类特殊的CCUS技术。区别于传统CCUS技术捕集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CO2,BECCS技术是将生物质能燃烧或转化过程中的CO2进行捕集和转化,全过程实现负排放。在碳排放难以完全消除的行业,未来BECCS将发挥重要作用。IEA《2050年净零排放:全球能源行业路线图》报告中预测,到2050年BECCS捕集的碳排放将达到1.3Gt。


当前,BECCS中生物质能生产的多种技术路线已被确立,而CCS技术基本处于示范阶段。BECCS尽管被认为是极具前景的负碳技术,但是其推广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规模和土地可获得性等,尤其是大规模生物能源生产可能对粮食安全、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和水供应产生不利影响。


CCUS技术的应用现状及面临挑战


Part.01
CCUS技术示范工程进展


截至2023年3月,全球CCUS工业示范项目中,碳捕集、输运、利用和封存能力超过10万t CO2/a的项目(或捕集能力达1000tCO2/年的DAC设施)共计573个,预计2030年全球的碳捕集能力将达到320.9MtCO2/a,当前距离这一目标尚存在较大差距。如图2a所示,全球计划中的CCUS项目为499个,占比87.09%,而实际运行和投建的项目数分别为47和23,仅占12.22%。


从技术环节分布来看,实际运行、在建和计划的项目中碳捕集和全链类的项目占比均较高。实际运行的项目中全链类CCUS项目为33项(图2b),占比70.21%。可见,当前全球已非常注重CCUS全链条技术环节的集成,对此美国、英国、荷兰、挪威、阿联酋等国家建设的CCUS产业集群做出重要贡献[51];计划的项目中(图2c),碳捕集和全链类占比分别为44.69%(223)和19.64%(98);当前正在建设的CCUS项目中(图2d),碳捕集和全链类项目分别为10项(43.48%)和8项(34.78%)。


从行业分布来看(图2e),电力供热行业CCUS项目占比最高(14%),该行业是化石能源消费及碳排放的主要部门,也是全球实现碳减排目标的关键,已率先部署CCUS项目。CO2制氢/氨气和生产生物燃料能够实现废物的资源化利用,成为近来的研究热点。CO2转化为化工产品和生物能源,可抵消CCUS项目的设备和运行成本,有利于CCUS技术的发展和推广。然而,当前水泥和钢铁行业拥有的CCUS工业示范项目仅占6%。因工艺要求和燃煤为主的高温热处理特点,水泥和钢铁行业短期难以通过大规模节约燃煤、提高清洁替代燃料占比等方式实现碳减排目标。采用CCUS技术来平稳能源结构,是该行业实现规模减碳的可行路径。



从国家分布来看(图3),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的CCUS项目数在全球处在绝对的领先地位,这得益于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基础条件。我国以20个CCUS项目排名第7,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有6个实际运行能力达10万t CO2/年的项目,数量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每年可捕集2.15MtCO2。中国石化建设的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CUS项目,是我国规模最大的CCUS全流程项目,也是石化零碳产业链构建示范项目,标志着我国CCUS技术和工程示范进入新阶段。尽管近年来我国在CCUS技术应用和工程示范方面均取得显著进展,但相较于国际先进水平,我国CCUS技术工程示范项目在整体规模、集成程度、离岸封存、工业应用等方面尚存在较大差距。



Part.02
CCUS技术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的CCUS技术总体上还处于研发和示范的初级阶段,面临着经济、技术、环境和政策等多方面的难题,要实现规模化发展还存在诸多挑战。


0

1

经济成本

高昂的投资运营成本是CCUS技术应用的最大阻力。目前,单个CCUS项目的建设投资额达数千万甚至上亿元,如全球最大的CCUS项目Petra Nova Carbon Capture,光建设耗资就超过10亿美元。由于经济性因素,该项目于2021年1月29日停运,这警示今后CCUS项目必须考虑经济上的可持续性。CCS环节也会产生高额成本,当前我国的CCUS项目净减排成本为120~730元/t CO2。例如,华能上海石洞口第二电厂碳捕集项目的投资成本约为1亿元,安装燃烧后碳捕集装置后,电价由0.26元/(kW·h)增至0.5元/(kW·h)。总体而言,我国CCUS项目面临的高能耗、高成本的问题更严重,实际运行项目的企业收益率只能维持在2%甚至以下,打消了企业开展CCUS示范项目的积极性。

0

2

关键技术

研究表明,我国要实现碳中和目标,需CCUS项目贡献5~29亿t CO2减排量。尽管在各技术环节均有工程示范,但相较全球先进水平,我国CCUS技术仍难以大规模推广。未来需加强关键技术突破,包括低能耗低成本碳捕集、负排放、超临界CO2管道输送、离岸封存、CO2生物利用等技术。这需要大量的前期资金投入,否则我国CCUS技术无法获得进步,未来在国际技术战略竞争中不利,也直接影响我国碳中和目标实现。

0

3

环境影响

目前CCUS项目主要的环境风险来自CO2封存利用环节。在地质封存利用方面,难以预见和不可控制的地质运动(如地震)和CO2对地层的腐蚀导致CO2泄露,形成灾难性的窒息区域和陡增的温室效应,从而引发土壤、地下水、大气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并对动植物及人类产生致命威胁。据测算,中国近海海域CO2地质封存量中值约7000亿t,未来我国海洋也可能成为重要的CO2封存地。然而,深海泄露的CO2会与周围的沉积物、海水发生反应,改变H+、CO32-和HCO3-浓度,并有可能引起海洋pH值和碳酸盐饱和状态的急剧波动,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因此,未来我国需注重CCUS项目实施的环境风险评估,提升防范泄露的碳封存技术并加强监测管理。

0

3

政策支持

自2006年起,我国陆续发布了20多项涉及CCUS的国家政策,确立了CCUS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重要地位,积极推动CCUS技术推广和示范项目建设,但尚未建立CCUS的专项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对企业来说意味着多重风险,直接削弱了企业参与CCUS项目的积极性。同时,缺少有效的政策激励和具体的财税支持,是目前企业开展CCUS研究和示范项目的主要障碍。此外,示范项目的选址、建设、运营和地质利用与封存场地关闭及关闭后的环境风险评估、监控等方面同样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来源 | 清洁能源CCUS

编辑 | 中华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