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三五”规划建议出台 着力于用市场促新能源汽车发展
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发布,《建议》提出: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实行公共交通优先,加强轨道交通建设,鼓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提高电动车产业化水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研究所研究员王青认为,此次国家性战略规划建议的公布,从根本上讲是在市场发展和趋势要求的基础上制定,其属性将具有高度引导性与前瞻性。
与此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十年发展路线图也相应绘就并发布,该路线图显示,随着新能源汽车在家庭用车、公务用车和公交客车、出租车、物流用车等领域的大量普及,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年销量,将达到汽车市场需求总量的5%以上,2025年增至20%左右。在国家碳排放总量目标和一次能源替代目录需求下,2030年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占比将继续大幅提高,规模超过千万辆。
■让市场的回归市场
回顾“十二五”时期新能源汽车产业走过的示范推广阶段,展望即将到来的“十三五”,在保增长与深化改革并重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新技术及其所带动的一系列新型商业模式,正在成为全国上下关注的焦点。
王青谈道:“新能源汽车产业从生产到消费,实际上是一个完整而系统的工程,在产业发展尚未形成规模的阶段,通过中央与地方各级政策支持与财政补贴,让市场需求得以快速形成,让企业在短期内能够达到规模经济,这是我们在‘十二五’期间取得的成绩。”
在经历了“十一五”末期的奥运会、世博会两次世界性盛会之后,新能源汽车已从最初的展示与试用阶段走向了示范阶段,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殷承良说:“自‘十二五’时期‘十城千辆’等计划启动后,到近两年呈现大规模产销,新能源汽车已走过了蹒跚学步的‘婴儿期’。在‘十三五’即将来临的当下,将是思考如何接受补贴退坡,独立运用市场规律前行的时期了。”
从目前看,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的快速发展,各地出台的限购限行政策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量上的增长不是市场本质上的增长,也并非市场真正所需。”王青说:“市场本质上的增长,一定是消费者在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之间,进行自主而非被动选择的结果。因此,在‘十三五’时期,通过市场动力发展起来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才将真正具备可持续性。”
国家发改委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盟秘书长陈东升认为,进入2015年后,国家在产业政策性补贴上,已经出现了微调与下降趋势,“未来的重点是要让新能源汽车在没有价格补贴情况下,同样具备良好市场运营空间的能力,并朝着市场化方向运作,这是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必然过程,也是‘十三五’时期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方向与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