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840亿政府资金催化14大产业
在国务院10大产业振兴规划出台之后,江苏耗费半年时间提出了一份14大产业衔接、调整和振兴方案。
在6月1日举行的传统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的新闻发布会上,江苏省政府副秘书长韩庆华表示:江苏将利用3年的时间在全国率先实现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14大省级产业划分为主导产业、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值得注意的是,除与国家规划接轨的10大产业之外,另外四大产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医药与生物技术和新环保”。
当下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江苏乃至整个长三角经济带来不小影响。江苏开始思索如何在长三角探路中率先走出转型第一步。
一次加开的省委工作会议
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韩庆华透露,江苏省委加开了一次省委工作会议,会期3天。
按往年惯例,全省全年开一次全委会,半年开一次工作会。前来参会的一位省政府高层对本报表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全省经济还比较低迷,“省里压力比较大,因此把1-4月份的数据沟通一下、做个排名,对下一步工作来说比较好。”
统计显示,江苏1-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3%,一般预算收入增长8.4%,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好于预期”。
但是,全社会用电量、进出口增长依然为负。其中,工业用电量738亿千瓦时,同比下降6.4%;出口546.11亿美元,同比下降25.1%。从13个省辖市的数据看,进出口总额和出口额,只有泰州和宿迁保持了正数增长;在统计的62个县(市、区)中,仅有17个在进出口总额的增长中表现为正。
关键数据的增长为负,对全省的税收影响甚大。1-4月的税收中地方税收收入850.48亿元,同比仅增长0.3%,而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为2435.73亿元、1034.25亿元,同比增长仅有0.7%和8.4%,“这是江苏30年来所没有过的。省财政厅预算处一位人士对本报表示。
财政总收入反映到地方上,苏州与常州同比增长同为负,分别为-8.8%和-8.6%。
省委书记梁保华在会上表示,江苏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还相当突出,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决不能盲目乐观,决不能丝毫懈怠。”
更注重苏南苏北协调发展
但这也是一个机遇。江苏省经贸委副主任戴跃强对本报表示,未来的3年,是江苏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最佳时机,“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这次公开的江苏产业振兴规划雄心勃勃地表示,从当下开始到2012年,14大产业的规模全部位于全国前三。
在产业结构上,江苏将重点放在了高新技术产业,要求到2012年其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2%,高端制造业占制造业产值比重超过54%。在产业水平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要达到2.4万亿元,销售收入超过12万亿,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到235%。
江苏同时要求,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5%。
“这次产业的升级转型、做大做强,总结一句话,就是利用科技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韩庆华强调。
江苏将要实现的目标进行了细化,分为高端化、规模化和品牌化共计19个指标,到2012年,这些指标都要排名全国前三。
韩庆华对本报记者强调,考虑到江苏区域发展的不同水平,当前的产业振兴规划已充分考虑到了平衡各地发展的问题。
比如,在产业的区域布置上,处于沿海的连云港[6.60 -0.90%]将利用港口优势重点发展钢铁产业;传统产业属劳动密集型将倾斜于苏北城市;而盐城则大量承担了上海的产业转移。“比如在火力发电的发展规划上,苏南是限制的,而苏北则是支持的。”
政府引导资金先行
在各地都在提出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之际,江苏也把其作为下一步要重点发展的产业。
江苏省发改委副主任魏然告诉本报,江苏新能源产业规模,到2011年力争实现销售收入4500亿元,其中光伏产业、风电和生物质能装备、核电产业,分别要达到3500亿、800亿、200亿元。
为此,在新能源产业中,江苏计划培育1家销售收入超500亿元、5家超100亿元、20家超50亿元的企业集团。
在规划宏图的指引下,利用培育大企业做大做强之路实现上述目标是江苏规划中的重点,预计全省将培育188家超百亿元企业。
戴跃强表示,江苏在全省销售收入前100位工业企业和主要工业行业位居前3位的排头兵企业中选择了330家增量产出大、产业关联强、对地区和行业发展具有较强拉动作用的重要骨干企业,这些骨干企业年销售收入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30%以上。
但从当下来看,本报记者发现,这些企业在分布上却表现出了严重的不平衡。比如,超500亿元以上企业,省会南京最多,有9家,而泰州、宿迁、扬州、镇江等城市则为“0”;至于更高规模的1000亿元以上的企业,南京为3家,无锡、苏州和盐城各1家,其他省辖市没有。
本报从省财政厅获悉,上述14个产业的振兴每个产业将安排不少于60亿元的政府引导资金。这样算下来,引导资金达840亿元以上。
魏然则进一步透露,江苏去年共获得国家产业振兴的资金是3.05亿元,今年已获得国家专项资金是5.2亿元,覆盖了60多个项目,排名沿海省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