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愿积极应对全球变暖问题
中国表示愿意参与多方磋商,就防止全球变暖问题共同制定未来的国际协议框架,国际社会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作出的努力有望因此而得到加强。
中国总理温家宝于4月11访问日本首日公开表述了中国政府在此问题上的态度。这一表态不仅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加有效的体制来控制被视为全球变暖罪魁祸首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也可以给美国施加压力,促使其采取强制性标准限制排放。
中日两国就此问题达成共识也有重大的经济动因。根据《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日本和欧洲可以通过购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廉价的“排放配额”来帮助自己达到本土的减排标准。虽然日本目前已是世界上能效最高的国家之一,但它仍然面临进一步减排的严峻挑战,因此日本政府和企业都十分希望能从中国购买到更多的廉价“排放配额”。
而对中国来说,出售这种配额也成了为其带来丰厚收入的一个新的渠道。如果美国政府最终采纳限排标准,那么美国公司同样也会心仪这些“排放配额”。
中国是1998年签署的《京都议定书》的签约国。当时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同意限制本国的温室气体排量,但协议没有对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设定排放限度。日本和多数欧洲国家在议定书上签了字,但美国没有,它认为条约中不给发展中国家设定限制,这在经济上有失公允。
自《京都议定书》签署以来,中国已逐步发展成一个经济大国,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随之急剧攀升。据日本研究机构能源节约中心(Energy Conservation Center)提供的数据,2004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18%,仅次于占排放总量21%的美国。有专家称,最早到2010年中国便可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
《京都议定书》将于2012年到期。根据中日两国在东京发表的联合声明,两国将积极参与构建2013年后有效框架协议的磋商过程。
中国政府迄今为止一直拒绝接受碳排放标准,该标准限制了一个国家可排放的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的总量。中国政府担心碳排放标准可能影响经济增长,进而不利于社会稳定。
但大约从一年前开始,日益增加的污染成本和全球变暖的危害引起了中国方面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科学家已发出警告:气温升高将严重威胁到食品安全,而海平面上升可能会淹没低海拔的沿海地区,其中包括上海、深圳等经济重镇。虽然周三发表的联合声明里中国依然没有承诺接受碳排放标准,但它却反映出中国对于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
中日双方目前正致力于改善两国关系,而这对于东亚未来的稳定和经济发展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在日本前任首相小泉纯一郎(Junichiro Koizumi)执政时期,中日关系一度恶化,原因是小泉坚持参拜供奉着日本战殁者亡灵和二战战犯的靖国神社。
不过,现任首相安倍晋三(Shinzo Abe)将促进两国的友好关系作为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并表示他不会公开参拜靖国神社。而温家宝此次出访也是中国总理7年来首次访问日本。
中日两国政府一致认为,在能源使用及其环境影响这一领域展开合作将给双方带来实惠。两国还表示将在减污领域展开合作,并指出日方已开始着手帮助中国降低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