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节能降耗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006年,中国经济继续高增长态势,全年增长10.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700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02004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82703亿元,增长10.3%。但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结构矛盾突出的主要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资源环境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如何寻找有效途径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改善经济结构、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正在参加两会的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徐一帆。
记者:统计资料显示,去年我国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速都不低,但是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1.8%、48.7%和39.5%,依然呈现工业主导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目前这种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实现新的突破?
徐一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很突出,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体现在生产结构、产业组织结构和产业技术结构以及三次产业结构等方面。
一是生产结构不够合理。一方面表现为低水平下的结构性、地区性生产过剩,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企业生产的高消耗、高成本。二是产业组织结构不够合理。目前我国各类产业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分散程度较高,集中度较低。三是产业技术结构不够合理。由于我国长期依靠政府拨款进行科技开发,企业投入很少,导致技术和质量的提高过分依赖引进,自主开发能力弱,使我们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显得不太适应。四是高技术产业、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相对落后。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规模小,技术基础薄弱,经济效益差。四是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9.5%,不但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值64%,也明显落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值55%。
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在谈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但时至今日,全国各地在经济增长的“量”的扩张方面总是快速增长,而在产业结构优化的“质”的提高方面,没有大的改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缺乏强有力的工作“抓手”。“十一五”规划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约束性目标,可以通过节能降耗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记者:但是我们注意到,2006年全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的目标。对此,您如何理解?
徐一帆: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回顾一年工作时指出:一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2006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前三年分别上升4.9%、5.5%、0.2%,转为下降1.2%;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幅减缓,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由上年分别增长5.6%和13.1%,减为增长1.2%和1.8%。
可以说,2006年节能减排初见成效。部分高耗能行业生产增速放缓,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速得到抑制,落后生产能力淘汰加快。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高于工业整体增幅,一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取得实质性突破。
虽然全国没有实现2006年初确定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的目标,但是能够出现能耗由升转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幅大幅度减缓,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和成效。应当看到,节能减排政策效应的释放,各项措施的落实并取得明显成效,是需要有一个过程的。经过一年的努力,使我们更加明确了在“十一五”时期后四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目标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也进一步明确了要以节能降耗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记者:具体该从哪些方面通过节能降耗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徐一帆:从现阶段看,我们应从以下六个方面,通过节能降耗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是不断提高产业技术水平,调整不同产业之间的比例。提高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型企业的比重,减少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型企业的比重。要以自主创新为支撑,增强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按照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要求,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
二是推进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就必须把落后的生产能力从市场中淘汰出去。近年来,我们已淘汰和调整了一大批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企业。在现阶段,要以解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为契机,淘汰现存的那些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高能耗、低产出的企业,支持优势企业做强做大。
三是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提高服务业的比重。调整和优化服务业结构,提高服务业水平和层次。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要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营利性公用服务单位要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
四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能真正反映能源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过程也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产业调整和产业选择的过程。要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竞争和价格变化,让行业和企业自主确定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通过资源使用的市场价格差异有效引导市场投资,将产业资源更多地流向资源消耗低、环境保护好的产业和行业。与此同时,还要不断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提高产业集中度,逐步形成一批资源消耗低、成长性强、市场前景好的企业集团,并在竞争中不断取得主导地位。
五是政府应当加快培育和建设生产要素市场,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价格形成机制。在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明确发展重点和方向,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的主导作用,通过财税、法律、行政等措施,扶持低能耗、低污染的企业发展。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六是加强节能降耗的法律约束,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快《能源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订工作,进一步严格能源节约的管理制度,强化对节能降耗的约束。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鼓励和支持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关键技术、装备及产品。对工艺技术落后,不符合行业准入条件和有关规定的,要督促改造和禁止新建。对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需要淘汰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及产品,要依法坚决予以淘汰,进而促进产业结构不断升级。(鄢来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