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学者研发二甲醚汽车 或将彻底斩断公交“黑尾巴”
近两年来,PM2.5在受到关注的同时,如何治理环境也成为焦点。对于上海这座城市来说,机动车尾气的排放,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源头。因此,一些专家认为,开发新能源汽车及净化汽车尾气势在必行,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也是其中之一。今天上午,201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由黄震等完成《高效低排放二甲醚发动机研发》项目获得了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黄震告诉记者,二甲醚是一种新型无毒含氧燃料,能从煤、煤层气、天然气、生物废弃物等多种资源制取,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对于中国实施替代能源战略而言,二甲醚是适合我国能源结构的替代燃料。
然而,开发出一套车用二甲醚发动机系统与样机,却并不容易。通过产学研合作,上海交通大学进行了十多年的攻关,开发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SC8DR250型系列二甲醚发动机产品,达到国Ⅳ排放标准,同时完成了满足国Ⅴ排放标准二甲醚发动机的样机开发。
2007年,二甲醚公交车在上海147路公交车上进行试点。与普通“申沃”客车相比,二甲醚公交车无论外观还是内饰几乎没什么差别,唯独车顶尾部背着大“水箱”,里面盛放的是为汽车提供动力的二甲醚。据悉,加满一箱二甲醚,可保证车辆一次行驶300多公里,而一辆147路公交车一天的行驶里程不过200多公里。而通过各项试验表明,二甲醚公交车比柴油、汽油公交车的动力性更好,能源利用率更高,且完全不冒黑烟。
如今,二甲醚客车已分别在上海、山东和江苏进行了道路运行,其中在上海147路公交线路上进行了商业运行,至今完成了44.6万公里的道路运行,这是国际上首次二甲醚汽车商业运行,所取得的成果处于国际前列。
在2012年的上海两会上,黄震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再次建议,通过推广二甲醚汽车来根治柴油车PM2.5颗粒物的排放。他认为,二甲醚汽车可以彻底解决了城市公交冒黑烟问题,可降低PM2.5排放90%以上,具有显著节能减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