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能源消费增速降至5年来最低
由上海市能源研究会和英国石油公司中国分公司(BP中国)最新发布的《BP世界能源统计2008》报告显示,2007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增长2.4%。中国的增速高于过去十年平均水平,但也是自2002年以来的最低增长率。
增速略放缓矛盾仍突出
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增长2.4%,较2006年的2.7%略有放缓,其中亚太地区能源消费的增长量占全球增长总量的2/3。中国的能源消费增长率为7.7%,其中煤炭消费增长7.9%,这两个数据都是2002年以来同期最低水平。全球可再生能源在2007年得到飞速发展,其中乙醇产量增加27.8%,风能和太阳能装机容量分别增长28.5%和37%。
全球能源消费上涨的同时,能源供应依然滞后。原油价格连续第六年上涨,石油消费增长1.1%,而产量下降了0.2%,即13万桶/日,是2002年以来的首次下降;天然气的消费增长3.1%,超过了以往的平均增速,产量仅增加2.4%。
上海的情况也是如此。2007年本市煤炭消费总量4239万吨标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3.4%,这一比重近年来正持续下降,但是今后较长一段时间里,上海煤炭消费量仍将维持在4500万吨标煤,即大致6000万吨原煤的水平,压力较大。
以煤为主调整结构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能源研究会理事长翁史烈认为,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难以改变。改变能源结构,煤的清洁高效利用应成为当前能源科技研发的重点,当务之急是做到“存量清洁化,增量低碳化”,即努力压缩800万吨分散、低效、高污染、直接燃烧的煤炭,把其中大部分转到集中高效的发电用煤。同时,政府应出台经济引导政策,加快上海绿色煤电研究试点。
能源结构多样化、提高能源系统总效率,是现阶段能源战略的主要方向。上海市节能协会理事长施明融认为,产业结构调整,是能源结构合理化的有效抓手。数据显示,产业结构变化对于上海的节能贡献率为65%左右。去年,本市万元GDP能耗与2006年相比下降了4.5%。全市产业结构调整571项,节约标准煤148万吨。今年将继续调整500项,目标节约标准煤100万吨。
目前全市工业能耗比重接近60%,其中年耗标准煤5万吨以上的65家企业用能总量占全部工业用能的70%,基本属于重工业。施明融认为,上海的二产、三产比例是否合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上海最终的GDP能耗水平。
可再生能源“四步走”
可再生能源是低碳减排、缓解生态压力的“未来生力军”。翁史烈提出,我国可再生能源由辅助走向主流可分为四个阶段:到2020年,风电规模发展,生物质发电稳妥发展;2030年,太阳能发电突破,形成完整的可再生产业链;2050年,可再生能源成为主导能源;2050年后,随着核聚变、空间太阳能发电、氢能技术的成熟,人类或将迎来一片广阔的“能源新天地”。
相对而言,太阳能和风能拥有相对丰富的资源和比较成熟的技术基础。我国96%国土面积属于太阳能丰富区,已有建筑屋顶面积100亿平方米。如果取其中20%,可安装20亿平方米的热水系统替代3.4亿吨标煤;如果取20%屋顶面积,加上2%的沙漠面积安装光伏发电系统,装机容量可达22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2.9万亿千瓦时,与我国目前用电量相当。
中国工程院的相关数据表明,我国风能功率密度在150瓦/平方米以上的陆地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理论储量在40亿千瓦以上,技术可开发量约为6—10亿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