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固定广告
NEX 2025

科学生活:秸秆焚烧的“顽症”如何根治?

2008-06-25
新闻来源: 全联新能源商会
查看次数:1949

618,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主办“2008秸秆综合利用(北京)高层研讨会”,与会专家对从根本上解决每年夏季都出现的秸秆焚烧这一“顽症”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新的观点。

露天焚烧危害大

据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孟庆翔教授介绍,我国每年生产约4.5亿吨粮食,同时也伴随约7亿吨作物秸秆产生,它们成为一种年复一年的再生性光合产物资源。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秸秆作为生活燃料以及畜禽饲料的方式逐渐被取代,更多农民选择将秸秆付之一炬。不仅浪费了光合产物能源和造成环境污染,而且也引发了严重的交通和社会问题。

早在1997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曾报道:成都双流机场由于周围农民焚烧秸秆导致烟雾迷漫,致使22个航班无法降落,8个航班延迟起飞,关闭机场长达4小时,随后此类报道每年都会大量涌现。

2002104《济南时报》报道:农民焚烧秸秆烟锁机场,国庆节黄金周37个航班被困济南。

 2004年6月20陕西电视台《近日点击》栏目报道:秸秆禁烧出路何在?反映陕西省广大农村焚烧秸秆,污染环境,甚至影响到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这个多年让人头疼的问题,近日有了出路。

20056月安徽《中安在线》:农民燃烧秸秆引起大火烧“哑”1300多门电话;秸秆烟雾“逼停”四航班80余乘客滞留黄山起纠纷。

2005621国家卫星遥感监测数据:当日在河北唐山、保定、廊坊地区监测到31处焚烧秸秆的起火点。

因此,在618召开的由中国资源利用协会举办的“2008秸秆综合利用(北京)高层研讨会”上,孟庆翔教授疾呼:“让流浪秸秆回家。”

 “让流浪秸秆回家,并不是说让农民把秸秆拉回家,而是要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孟庆翔教授解释说。

症结到底在哪儿

秸秆焚烧为什么屡禁不止,发展成“顽症”?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程序认为,我国粮食作物生产与发达国家最大的不同是普遍实行多熟制。而多熟制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地缩短上下茬作物由收获到腾地、播种之间的农时间隔。如果“农耗”过多,则下茬作物的单产会显著降低,甚至还有绝收的风险。因此,如何尽快收割前茬作物,并尽快把秸秆运出田外,以腾出地来整地、播种下茬,就成为极其关键的农事作业环节。农民为抢农时播种,在没有更好处理途径的情况下,多是一烧了事。

此外,随着大量的“小造纸”被关闭,秸秆日益不值钱。农民有了钱更愿烧煤。在这种情况下,就地焚烧秸秆就成为农民唯一的也是“最佳的选择”。这也是为什么焚烧秸秆政府屡禁不绝,成为“顽症”的根本原因。

秸秆焚烧成为“顽症”的另一个症结,是它往往“有价无市”甚至“无价无市”。个体经营下,每个农户秸秆产出量十分有限,极难单独形成具有商品收购价值的规模;再加上秸秆的商业化利用途径少,因此农民视其为废物和累赘,而不是有价值的“宝”。

在这样的背景下,靠行政命令,一纸公文,“督查”“严禁”等,都不可能真正奏效。

怎样根治症结

目前,我国作物秸秆的去路主要有:饲料(过腹还田)、肥料(直接还田)、燃料(生活燃料、清洁能源、沼气、固化致密成型发电)、原料(建筑、造纸、种植蘑菇)等几种。

据粗略估计,目前我国直接用作生活燃料的部分约占总量的20%,用作畜禽饲料过腹还田的约占总量的30%,用作肥料直接还田的部分约占总量的15%,用作工业原料的部分约占总量的2%,废弃或露天焚烧的部分约占总量的33%。可见,饲料利用和露天焚烧是目前秸秆去路的主体。

农作物秸秆利用中存在着哪些问题,究竟应怎样利用?孟庆翔教授认为,总的来说,存在以下4个方面问题:第一,认识问题,认为秸秆是个废物,而不是资源,因此开发利用的重视程度不够,突出的表现是政策和资金扶持不够;第二,设备问题,秸秆利用的最终突破要靠大规模的加工设备和设施介入,特别是在茬口紧的多熟农区,秸秆便捷处理设施配套不足,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严重滞后;第三,技术问题,目前秸秆资源利用以传统技术为主,缺乏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秸秆利用的单项技术已有一些,而各项技术的集成组装性不够;适合于农户分散经营的小型化、实用化技术缺乏;第四,市场问题,秸秆利用的终端市场不成熟,例如作为饲料利用的畜牧业存在产品价格波动大、可替代饲料资源多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孟庆翔教授提出秸秆综合利用应按照一个重心(实现秸秆综合利用,治理露天焚烧)、两个技术层次(共性技术和示范工程技术)和三个重点(重点秸秆种类、重点利用方式、重点示范区域)的总体思路,对玉米秸、稻草、小麦秸等主要秸秆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应用示范,使这些技术经济实惠,农民都能接受。力争在秸秆饲料、能源、还田、肥料、工业原料的技术与装备等方面取得突破,形成经济实用的集成技术。这样才能根治露天焚烧这个“顽症”。

对秸秆的综合利用,程序教授指出,大量的实践和正反经验、教训证明,要想充分地利用秸秆,使之成为一个新的生物质产业、并彻底解决就地焚烧秸秆的“顽症”,靠行政命令,封、堵、禁等,是不可能奏效的,必须将其当作一个系统工程。

首先,要对某一地区的秸秆进行资源普查,在对国内外利用方式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本地的经济状况和自然资源条件,进行扬长避短地选择特别是要作市场和经济效益的全面评估;其次,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以产业为龙头带动,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制定相应的激励和制约政策,必要时,还要引进一些关键技术和设备或及时进行科研攻关。(实习生 付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