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生活:秸秆焚烧的“顽症”如何根治?
露天焚烧危害大
据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早在1997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曾报道:成都双流机场由于周围农民焚烧秸秆导致烟雾迷漫,致使22个航班无法降落,8个航班延迟起飞,关闭机场长达4小时,随后此类报道每年都会大量涌现。
2005年6月安徽《中安在线》:农民燃烧秸秆引起大火烧“哑”1300多门电话;秸秆烟雾“逼停”四航班80余乘客滞留黄山起纠纷。
因此,在
“让流浪秸秆回家,并不是说让农民把秸秆拉回家,而是要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孟庆翔教授解释说。
症结到底在哪儿
秸秆焚烧为什么屡禁不止,发展成“顽症”?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程序认为,我国粮食作物生产与发达国家最大的不同是普遍实行多熟制。而多熟制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地缩短上下茬作物由收获到腾地、播种之间的农时间隔。如果“农耗”过多,则下茬作物的单产会显著降低,甚至还有绝收的风险。因此,如何尽快收割前茬作物,并尽快把秸秆运出田外,以腾出地来整地、播种下茬,就成为极其关键的农事作业环节。农民为抢农时播种,在没有更好处理途径的情况下,多是一烧了事。
此外,随着大量的“小造纸”被关闭,秸秆日益不值钱。农民有了钱更愿烧煤。在这种情况下,就地焚烧秸秆就成为农民唯一的也是“最佳的选择”。这也是为什么焚烧秸秆政府屡禁不绝,成为“顽症”的根本原因。
秸秆焚烧成为“顽症”的另一个症结,是它往往“有价无市”甚至“无价无市”。个体经营下,每个农户秸秆产出量十分有限,极难单独形成具有商品收购价值的规模;再加上秸秆的商业化利用途径少,因此农民视其为废物和累赘,而不是有价值的“宝”。
在这样的背景下,靠行政命令,一纸公文,“督查”“严禁”等,都不可能真正奏效。
怎样根治症结
目前,我国作物秸秆的去路主要有:饲料(过腹还田)、肥料(直接还田)、燃料(生活燃料、清洁能源、沼气、固化致密成型发电)、原料(建筑、造纸、种植蘑菇)等几种。
据粗略估计,目前我国直接用作生活燃料的部分约占总量的20%,用作畜禽饲料过腹还田的约占总量的30%,用作肥料直接还田的部分约占总量的15%,用作工业原料的部分约占总量的2%,废弃或露天焚烧的部分约占总量的33%。可见,饲料利用和露天焚烧是目前秸秆去路的主体。
农作物秸秆利用中存在着哪些问题,究竟应怎样利用?
针对这些问题,
对秸秆的综合利用,
首先,要对某一地区的秸秆进行资源普查,在对国内外利用方式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本地的经济状况和自然资源条件,进行扬长避短地选择特别是要作市场和经济效益的全面评估;其次,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以产业为龙头带动,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制定相应的激励和制约政策,必要时,还要引进一些关键技术和设备或及时进行科研攻关。(实习生 付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