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再生能源:节能生活的选择
主持人:李禾(本报记者)
嘉宾:李笃中(台湾大学教授、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韩晓平(中国能源网信息总监)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据统计,我国拥有非常丰富的可再生资源:水能资源大概有5.4亿千瓦;在农村,农作物的秸秆和林业加工后的剩余物,每年能折合约5亿吨标准煤;我国约有
虽然我国可再生能源非常丰富,发展意义重大,但是在
油煤等一次性能源的利用,随着经济增长和工业规模的扩大而增加,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我们无法避免的
主持人:为什么我国对发展可再生能源如此重视?
韩晓平: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源于我国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的严峻挑战。首先,我国的人均资源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5种主要资源到2020年只有6种还能自给自足;其次,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煤炭、石油、电力、土地、运输能力和水资源供应都出现了瓶颈制约,能源成为资源短缺的关键;尽管环境治理工作在加强,但是油煤等一次性能源的利用,污染排放总量还是随着经济增长和工业规模的扩大而增加;酸雨、大气污染和气候变迁导致的干旱、水灾、强台风等极端气候正在威胁着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我们无法避免的。
可再生能源不同于石油和煤这样的一次性能源,存在密度小、比较分散,收集和输送困难等诸多的“先天不足”
主持人:目前,可再生能源在我们整个国家的能源消耗中将近占8%,未来,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还要不断提高,发展可再生能源将面临什么困难?
李笃中:目前,各国都很热衷于发展生物能,比较普遍的是用玉米做生物燃料。像美国大概每年转化1500万吨生物乙醇;中国是利用粮食来生产乙醇,每年的生物乙醇产量在102万吨左右,但是使用的主要是储备粮中时间比较久的陈化粮来做生物乙醇,大概在102万吨里面有80多万吨的乙醇是用玉米做的,还有20万吨是用其他粮食和薯类植物做的。
这个我们可以理解,中国是农业大国,在国际上,越是农业产值高的国家和地区,一般人民的收入越低、越穷。虽然农业对人类的生存很重要,农业用水占到水资源利用中的7成,但是就是不赚,对经济贡献很低。因此,农业国家希望把一大堆的农产品转化为能源出口。
且不说粮食变成了生物能,加剧国际上粮食短缺,农作物和油料作物价格上涨的问题。从性质来说,可再生能源不同于石油和煤这样的一次性能源,存在密度小、比较分散,收集和输送困难等诸多的“先天不足”。就像目前很多生物能利用新技术,比如把稻草的秸秆切碎,再酸化水解获得可以燃烧的氢气;把很湿的淤泥热电解,得到可燃烧的气体……你想,不论是酸化、水解,还是热电解都要花费很多能源,有时最后获得的能源甚至都比不上可再生能源“生产”过程中花掉的,因此,这样的技术创新和利用不划算。
我正在从事氢能的研究,氢能由于热值高,储存、运输方便等优势受到了国际上的关注。比如荷兰就正在进行一个实验,把风车产生的风能转化为电能,再变成氢能,但是如果“天公不作美”,没有了风和太阳,整个生产和转化还是需要一个电网来供电的,所以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还存在不稳定、不能持续等问题。
中国已形成一个依赖石化能源的经济体系,如果改变成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经济体系的话,很多行业、工业企业性质都要改变
主持人:可再生能源利用,除了分散,收集、运输需要大量能源外,还有什么困难?
李笃中:还有如何建立、适应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经济体系的困难。
在国际上,对发展中与发达国家的性质有这样一个区别。发展中国家是指有多余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可以转化为其他劳动力,但是,由于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人们从一个行业跨越到另外的行业工作,相当困难;发达国家是指没有多余劳动力,每个人都有事情做,跨行业工作是比较容易的。当前,中国已经形成一个依赖石化能源的经济体系,如果改变成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经济体系的话,不但很多行业、工业企业性质等都要改变,大批的人还会面临知识结构不能适应被迫失业等问题。
石油和煤是目前地球上所发现的热值高、比较集中,收集和输送比较容易的能源,因此难以替代。但是,作为一次性能源,当前石油价格不断攀升,据预测,石油的价格将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很多贫穷的国家最终会用不起石油;另外,石油总有耗尽的一天。因此,到2040年,石油虽然还有,但是因为煤的储量比较丰富,价格也不贵,更多的石油能源是会被煤所代替。不过煤的污染比较严重,这样的“副作用”是必须控制的。
解决当前和未来的能源短缺,人们需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主持人:利用可再生能源真是困难重重啊,除了技术创新外,解决能源危机还有什么办法?
李笃中:完全依赖科技进步和创新来解决当前和未来的能源短缺、危机是不可能的,更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目前,美国、日本对能源的需求基本保持稳定,全球能源需求的上升主要来自于亚洲。虽然中国人均能源需求不高,但是未来的总体基本需求趋势是往上走的。
韩晓平:我国有667个城市、居住了近4亿人,今后将有数以亿计的中国人居住和工作在高层建筑之中。我国夏热冬冷地区有17个省、市、自治区,面积18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4亿;包括北京在内,许多城市制冷、采暖周期超过10个月;冬季采暖超过6个月的省份有7个。像上海,平均采暖制冷周期在9个月,这样的生活方式是需要大量能源去支持的。
李笃中:城市是能源需求的大户,而车辆、空调又是城市对能源需求的大头儿。现在你去日本会发现,在夏天日本的屋里是相当热的,因为为了节省能源,人们把屋里的空调温度调得比较高。由于采用了诸多节能措施,日本东京的人均能源需求量在不断的下降。因此,完全寄希望于科技创新并不科学,人们最终还是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少用空调、少买少开汽车等。人要活下去,必须要有牺牲,不能随心所欲。
主持人:使用可再生能源存在诸多困难,而且技术革新又无法完全解决问题,那是不是说,当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国家不需要如此急迫地、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新技术?
李笃中:这种说法当然不对。据估计,如果什么都不管,未来要排放的二氧化碳将会是目前排放量的5倍;如果大量使用氢能等可再生能源,未来要排放的二氧化碳将会是目前排放量的2倍。因此,即使是依赖技术进步和创新,无法完全改变二氧化碳排放上升的问题,但也会大大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或者有害气体的排放。
■新闻链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陈德铭4日下午在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说,根据《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点是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
陈德铭说,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点是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我们将加快可再生能源电力建设步伐,到2020年建成水电3亿千瓦、风电300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30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180万千瓦。积极鼓励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的应用,到2020年建成太阳能热水器面积
■相关链接
据统计,我国现在的可再生能源规模很小,只有8%。发展中的困难也很大。
中国政府将采取五项措施来应对这些困难。第一,在政策上加以积极引导,这包括价格政策。政府鼓励使用风能和太阳能,把这部分更高的费用摊到电价上,这就是费用分摊机制。第二,采取财政和税收的优惠政策,包括建立专项基金给予补助,也包括减免税收。第三,培育市场。市场是十分关键的,市场的培育也包括对市场份额的强制和对市场环境的改善。比如逐步要求建筑商、房地产开发商必须在房地产开发中安装一些利用太阳能的构件等。第四,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的能力建设,主要是指对这个方面的科研的投入、教育的投入以及人的培养。第五,加强对可再生能源的意义和利用方法、途径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公民的意识,提高所有人参与的程度。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