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源小省江苏让新能源释放“绿色效应”
“江苏是资源小省”,突破能源瓶颈、寻找供需平衡点,有两个有效路径:一是节能降耗,二是增加供应,而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则集成了两种优势,不失为江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江苏的新能源历史并不长,但核电、太阳能光伏、风电、生物质能等已崭露头角,各路资本“跑步”进入。有统计显示,全省新能源企业至少有500家,投入资金超过300亿元。
核能。去年,连云港田湾核电1号机组全部分功率调试试验项目完成,今年1月进入满功率调试阶段。有关人士称,田湾核电站一期发电能力100万千瓦,全部建成将超过1000万千瓦。核电必将成为江苏省电源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
太阳能光伏。江苏已有无锡尚德、林洋新能源、苏州阿特斯、常州天合4家光伏企业在美国上市。无锡尚德跻身世界光伏行业前十强,占了全国太阳能电池总产能的60%。“全国光伏看江苏”已成不争的事实。
风电。
生物质发电。利用玉米秆、麦秆、垃圾等发电的设备技术,成为去年江苏新能源国际展上一大看点。泰兴一家企业将秸秆制造成棒、块、球等形态各异的“秸秆煤”,热值和优质煤炭相似,而硫含量只有0.08%,而且是有机硫、无污染。
各地生活垃圾、污泥发电厂纷纷上马。在南京,每天“吃进”140吨污泥的协鑫热电厂日发电210万千瓦时。在如皋,投资5亿元建成国内首个跨区域共享垃圾发电厂,日处理苏中4市城乡生活垃圾1500吨。在昆山、在宜兴,垃圾也都成了发电的好原料。
不久前启动的江苏省新一轮沿海开发,新能源成为沿海产业布局的重中之重。
另一方面,江苏发展新能源具有良好条件。每年有1500万吨秸秆可作为能源利用,折合标煤700万吨;年均日照1800—2600小时,年均辐射总量3300兆焦/平方米,太阳能利用条件良好;风能资源更是得天独厚,954公里海岸线加上2000多公里辐射沙洲,风能资源可开发量达到238万千瓦。
不过,江苏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仍然微不足道,其“绿色效应”的发挥受到多种因素制约。
光伏产业,是江苏新能源阵营的“王牌”。但“两头在外”的产业特征对本土能源供应只是“画饼充饥”,还加剧了用电紧张和环境污染。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顾为东指出,光伏产业走的是“出口石英砂—进口单晶硅、多晶硅—出口光伏电池”的循环,我们进行的切割工艺附加值低,耗电多,而且产生大量固体垃圾和固体废料。
省可再生能源协会人士提醒,要重视新能源产能较低、缺乏核心技术、缺少科学规划等问题。比如,全省300多家太阳能生产企业,亿元以上规模、叫得响的品牌只有三四家,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突出。
有关专家指出,在新能源起步阶段,特别要重视政府的引导作用,一方面做到统一规划,完善政策法规,培育市场主体;同时要借鉴国外做法,通过经济杠杆,扶持新能源发展。(宋晓华 邵生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