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固定广告
NEX 2025

太阳能利用尚有多重阻力

2007-05-09
新闻来源: 全联新能源商会
查看次数:1882

世界太阳能看中国,中国太阳能看山东。此话常被业内人士提起。

有数字为证:10年来,我省太阳能热利用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去年太阳能热利用行业总产值达到45亿元。

  但是,五一前参加济南(国际)太阳能热利用大会的皇明太阳能集团董事长黄鸣却说:太阳能热利用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技术,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阻力重重。黄鸣称,我省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节能项目推行以来,进展迟缓。

  成本增加 开发商缺少动力

作为太阳能利用最成熟的技术之一,太阳能热利用已在我省全面展开。据介绍,太阳能热水器替代电热水器,3口之家每年至少节省电费600元左右。

  省发改委有关人员介绍,在建筑领域,我省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试点和示范工程已实施了近2000个样板示范项目。

  但是,项目虽然不少,却仅限于样板示范阶段。

  济南阳光100”房地产开发商一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一家一户安装一个太阳能热水器,最多花30005000元,但对于太阳能节能工程来说,设计费用、设备投入、运行系统等加起来,每平方米要增加成本200300元,一套100平米的商品房就要增加两三万元。同一个地段的楼盘,预先安装太阳能系统的楼盘价格肯定要比没有安装的价格高,多数消费者拒绝选择贵的

  既承担项目风险,又增加安装时间,开发商根本没有在新建项目中安装太阳能的动力。这位负责人坦言。

  而就高层建筑来讲,即使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系统,也存在着高层住户集中用水时,底层住户热水器出水量不足等问题,容易引起住户间的纠纷。一些开发商对记者说,住户出了问题动辄找开发商算账,开发商也不愿在新楼盘中埋下隐患

  没有强制 用水大户缺乏积极性

据记者调查,医院、学校、机关、企业集体浴室等用水大户采用太阳能供热的热情并不高。由于没有政府的强制要求,大多仍在使用煤、天然气、电等常规能源。采访中,一家省直医院负责人甚至对记者说:锅炉好好的,换它做什么?

  黄鸣告诉记者,我省太阳能企业有1000多家,其中具有规模的100多家,这些企业几乎都把目光投向医院、学校等用水大户,可在实际推广中,几乎都无功而返。

  在本应对节能迫切性认识更为到位的高校,许多相关负责人竟表示:政府每年给我们拨的钱足够花了,我们不缺钱,根本没必要搞什么太阳能节能。

  一太阳能企业老板对记者说,该企业向济南某高校推荐太阳能节能系统时,给这所高校算了一笔账:电锅炉每吨开水合计成本70元,而使用太阳能热水器仅20元。该校洗浴和生活热水每天需求量为100吨,如选用太阳能加热,以15年设备寿命计算,节省的费用是个相当大的数目。尽管账都算到这份儿上了,但该高校仍然不买账。

  节能不是有钱没钱的小问题,是关系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黄鸣表示,国家颁布《可再生能源法》已经一年了,省发改委也下发了实施细则,但是,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推行起来依然很难。

  缺乏政策 农村市场推广受限

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措施之一,目前我省正在农村开展百万阳光屋顶计划,即利用太阳能发电供热,通过建立多个生态示范村和生态示范基地,加快太阳能在农村的应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条件,让农村居民用上环保电,洗上热水澡。

  但是,这个被多方看好的计划,在推行中依然遇到阻力。

  太阳能热水器价格一般都在3000元以上,高的5000元上下,这个价位让部分城市用户和广大农村家庭望而却步,限制了市场普及率。

  此外,太阳能热水器需要与自来水配套使用,这对尚未通自来水的农户来说,更是奢谈。

  有关人士分析,农村市场的阻力主要来自缺乏扶持政策。目前,在农村建一个沼气项目能享受到国债补贴资金和地方补贴资金,而太阳能项目则缺乏这样的扶持。此外,太阳能企业售后服务网点尚未普及到农村,一些农村居民担心太阳能热水器一旦出现质量问题,维修难、退货难。这种担心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村市场的发育。

  必须解决技术标准和扶持政策问题。省发改委副主任薛克认为,技术标准不一限制了太阳能产业的发展,扶持政策缺乏使太阳能热利用产业缺乏竞争优势。

  完善政策 利用前景非常广阔

薛克告诉记者,我省近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年日照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太阳能年总辐射值相当于731亿吨标准煤,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太阳能利用前景广阔。

  据介绍,下一步,我省将加快制定鼓励太阳能在建筑中应用的地方法规,制定和完善鼓励太阳能行业发展的激励政策,力争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和光伏屋顶计划两个方面实现突破,巩固我省太阳能热利用领域的领军地位。

  参加济南(国际)太阳能热利用大会的国家发改委副主任陈德铭表示,我国将建立推广应用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的强制性政策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强制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规定。

  据悉,建设部也将通过典型示范、经验总结、成果检验,以完善技术标准体系,最终将在新建筑中应用可再生能源写入《民用建筑节能公约》,强制推广可再生能源在新建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