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记者从在北京召开的“促进我国风力发电产业研讨会”上获悉,以大唐集团为首的4家企业联合体有望揽入我国第一个海上风电场建设合同。
海上风电场一般都在水深10米、距海岸线10公里左右的近海大陆架区域建设。与陆上相比,海上风电机组必须牢固地固定在海底,其支撑结构(主要包括塔架、基础和连接等)要求更加坚固,所发电能需要铺设海底电缆输送,加之建设和维护工作需要使用专业船只和设备,所以海上风电的建设成本一般是陆上风电的2~3倍。同时,与陆上风电场相比,海上风电场建设的技术难度更高。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海上风电场建设首先需要在海上竖立70米甚至100米的测风塔,并对海底地形及其运动、工程地质等基本情况进行实地观测;其次,海上风电场需要考虑风和波浪的双重载荷,对风电机组支撑结构的强度要求更高;第三,海上风电机组的单机容量更大,制造技术更复杂,对风电机组防腐蚀等要求更为严格;第四,海上气候环境恶劣,天气、海浪、潮汐等因素复杂多变,风电机组的吊装、项目建设施工以及运行维护难度更大。这些原因造成目前我国海上风电开发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但是,世界风电发展的趋势就是发展到海里。”中国能源研究会名誉理事长黄毅诚掷地有声。
据悉,目前全球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已达80万千瓦。而根据欧洲风能协会的预测,今后15年海上风电将成为风电发展的重要方向,预计到2010年和2020年,欧洲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将分别达到1000万和7000万千瓦。
记者了解到,我国陆上10米高度可开发装机容量约2.5亿千瓦,主要位于“三北”地区。而海上可开发风能资源约为7.5亿千瓦,主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由于风电造价较高,相对于经济欠发达的“三北”地区而言,显然拥有丰富风电资源的东部沿海地区更能为开发利用风电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发挥海上风电也就势在必行。
11月22日,我国海上风电场建设正式拉开序幕。首个海上风电场———上海市东海大桥10万千瓦风电场投资业主的招标评标工作在上海举行。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国家希望通过东海大桥风电场的建设,能够掌握海上风能资源评估、海上风电场设计和施工技术,并培养和锻炼海上风电建设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积累海上风电建设的经验;同时,还将结合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对海上风电有关技术进行专题研究,逐步建立海上风电的技术标准体系,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上风电机组设计和制造技术,为我国海上风电的规模化发展创造条件。
据悉,这次招标采取的是邀标方式,邀标范围主要是三峡开发总公司、中海油、神华集团、国家五大发电集团、中广核以及申能等11家能源企业。而在11月21日的开标仪式上,共有大唐联合体(大唐、中广核、中电投、上海绿能)、三峡联合体(三峡、中海油、申能)和华电集团三家单位投标。公开开标的内容主要为上网电价和工程总投资两项。评标小组将采用综合评分法,统筹考虑上网电价、技术方案、风机国产化方案等内容。
中广核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大唐联合体有望最终胜出,评标结果将在近日公布。